BB第二章 第三节 犯罪的客观要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B第二章 第三节 犯罪的客观要件

★第三节 犯罪的客观要件 一、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二、危害行为 三、危害结果 四、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非要件)          一、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一)概念 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客观外在事实特征的总和。 注意: 1、行为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其他的为选择性要件。 2、因果关系属于客观方面的内容,但不是客观要件之一。 ★二、危害行为 (重点内容) (一)概念和类型 1、概念:我国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特征(要点): (1)是人的身体动静--有体性 (2)行为由人的意志所支配--有意性 (3)行为必须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有害性 提示:危害行为≠犯罪行为    2、类型 (1)作为  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不当为而为)。 (2)不作为  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违反的是命令性规范 (二)关于不作为(因内容较多,另立层次) 1、不作为的特征或者构成  犯罪不作为应当具备行为性,与作为行为同质处。而且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负有特定义务(应为) (2)具备履行能力(能为) (3)不履行义务(不为) (4)导致严重后果 ▲注意:不作为行为成立不等于构成犯罪,构成犯罪还需要具备主观条件、责任能力等。    案例研讨1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 1994年6月30日晚,被告人宋福祥酒后回到自己家中,因琐事与其妻李霞发生争吵撕打。 李霞说:“三天两头吵,活着还不如死了。”被告人宋福祥说:“那你就死去。” 后李霞在寻找准备自缢用的凳子时,宋喊来邻居叶宛生对李霞进行规劝。叶走后,二人又发生吵骂撕打。 在李霞寻找自缢用的绳索时,宋采取放任态度不管不问不加劝阻,致使李霞于当晚在其家门框上上吊自缢身亡。经南阳市卧龙公安分局刑事技术鉴定:李霞系机械性窒息死亡(自缢) (1)宋福祥是否具有阻止妻子自杀的义务? (2)如果有,义务的来源是什么? (3)宋福祥的行为是否构成了犯罪? (4)如果构成犯罪应该是什么罪?     案件结果  一审判案理由: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宋福祥目睹其妻李霞寻找工具准备自缢,应当预见李霞会发生自缢的后果而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在家中只有夫妻二人这样的特定环境中,被告人宋福祥负有特定义务,其放任李霞自缢身亡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作为),但情节较轻。   一审定案结论:  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2条(1979刑法),作出如下判决:宋福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扶养(以生命为前提)——救助义务——不实施救助行为——自杀  二审定案结论:  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6条第(一)项之规定,作出如下裁定: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研讨2 林××,保育员,带四个孩子玩,有一个小孩掉入粪池,拿一竹杆量一下约70公分,保育员没下去救,后叫一个十六、七的男孩,男孩也不愿下去救,仍呼救,后,农民来救,幼儿死。 (1)林××是否负有救助幼儿的义务? (2)义务的来源是什么? (3)林××是否履行了救助义务? (4)对于死亡的后果林××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课后训练(一)案例作业: 查阅资料,对下述二案例写出评析意见。  1、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乙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  2、2001年3月,浙江省某县农民李某和同在工厂打工的女青年项某相识并相恋,不久项某就怀孕了。同年6月,李提出要跟项分手,并要项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项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同年9月5日中午,李与项发生争吵,争吵中,李还用打火机扔打项。项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敌敌畏,又走进了李房间。此时,李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李走后很长时间,项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试依据刑法客观方面的理论分析李的行为。 (二)本节思考题 1、什么是危害行为? 2、什么是不作为? 3、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三)阅读教学网文章 刑法学精品课程网/总论研讨/ 链接: 三、危害结果(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