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家的小娘子 消逝的名士.doc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士家的小娘子 消逝的名士   一      这是一群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华丽轨迹的人物。   也许,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他们并不是最耀眼的,但他们却以极具个性的风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感喟。   和前辈相比,他们生活在一个不需要承载过多社会重任的时代,少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杀伐之声,没了后世儒林皓首穷经、嗟叹无颜的功名之虑,曾经钳制他们思想的儒教思想已不复权威,这些稀少的文化精英似乎只需俯身屈就,富贵功名就唾手可得。时代对他们的期许,也许就是发些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议论,写些华美浮浪的辞章,辅之以优雅的谈吐、潇洒的仪表。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以“风流散淡”来指认竹林七贤。   所谓竹林七贤,就是曾经在竹林里游戏谈玄的七个知识分子。阮籍、嵇康、向秀、王戎、阮成、山涛和刘伶。从正始元年到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0-249年,这七个人曾经相约于当时的河内郡山阳(今河南焦作武陟)的竹林里,放任纵达,相互唱和,成为魏晋知识分子先锋风尚的领军人物。所谓的贤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的高级知识分子。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培育贤人的祖师爷。夫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贤人不仅仅需要文才,够得上这个称谓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中规中矩,和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成为百姓大众的道德典范,才能冠以“贤人”这个头衔。古今中外,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从来都是国家和社会的正义化身。他们负责构筑和支撑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底线,担当宏大的社会责任。   显然,以夫子对精英的定义,竹林七贤的事迹和行为有名实相悖之嫌,甚至背道而驰。后世对他们的评判也是毁誉参半。在史书的记载中,这些人“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不能引为社会样板,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自黄巾民乱开始,中原百姓就处于痛苦不堪的境地。各地豪强相互攻掠,山河残破,人民死散。在一个随时可能失去性命的恐怖情境下,依附各地豪强,依靠武装保护获得暂时的喘息,成为百姓的唯一选择。相应地,军事豪强也需要获得固定的劳动力和粮食补给,黄巾民乱结束时,中原人口十不存一。战事最紧张的时期,袁绍军队在河北依靠吃桑葚为食,袁术军队在江淮依靠蚌蛤蒲蛹为生,曹操军队在山东杀人为束?,充军粮三日。为了保证军粮供应,曹操将农民按照军事编制组织成屯田大军,这种把农民强迫束缚在土地上的做法,极受流民欢迎。农民与豪强地主“粮食换安全”的合作模式形成后,很快在中原地区扩展开来。这些朝不保夕的农民,依靠宗族、乡党的残余网络,依附于地主豪强的军事保护,形成了以部曲制度为单位的分散性的坞堡经济。在坞堡内部,村庄连成片,土地齐整划一。寄居的自耕农,尽管生产剩余极为稀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尚可为明日之计;各个坞堡之间,则是荒凉不堪、荆蓁遍地的乡野。以曹魏时代的屯田制度为基础,中原地区又逐渐演化出一种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皇室和官僚地主耕种的西晋占田制。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豪门贵族依靠武力和剥削,成为一个个拥有军事、经济和社会管理实权的地方寡头,奠定了中原社会的基本格局。   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皇权衰微、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时代。历史趋势一经形成,便无法逆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曹魏取代汉皇权成为实际统治者,特别是汉献帝禅让之后,它本身又迅速成为这个大趋势下被扫荡的对象。在曹魏中后期,曹魏皇权与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门阀势力,开始了新的一轮较量。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权拉锯战中,曹魏和司马集团各有优势。司马集团,也就是当朝的军人集团,拥有行政和军事资源的控制权,但是在儒家名教和传统道德方面,司马氏却处于绝对的劣势。无论如何炙手可热,篡位和弑君终归是政治的禁忌。因此,司马氏要效法曹魏代汉,首先要争取豪门贵族的效忠,还需要当时负有声望的文人的舆论支持。曹魏政权要打败司马集团,也必须舆论造势,再寻机图事。拉拢那些天下闻名的文人,在腥风血雨、阴森诡谲的正始年间,成为两派政治角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这些文士来说,政权究竟鹿死谁手,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道德标准。江山替代,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过快的政权更迭,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传承与重建。忠孝立国,历来是传统中国的政治法则,但无论是篡位的曹魏还是后继的司马氏,怎样粉饰,都扛不起这面道德大旗。自然而然,忠孝立国的“忠”字被废弃,从魏到晋,以孝治天下的法则一直被大力弘扬。   事实上,在一个严密的儒家名教体系中,忠孝怎么能截然分开?家国天下的逻辑体系,已经注定这种先天残缺的主流价值,必然被权力意志所宰割。知识分子的信仰和道德一旦瓦解,必然产生一种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