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荔县行政区划
大荔县行政区划
篇一:大荔县简介
陕西省 渭南市 大荔县 简介大荔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黄 、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北沿台塬 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县总面积为 1776.1 平方公里,全县辖 7 镇 26 乡,414 个行政村。1998 年未,全县人口为 68.52 万。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呈 坡阶式递降。海拔高度为 329--533.5 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4,降水量 514 毫米,无霜期 212 天。 地方特产有黄花菜、辣椒、西瓜、花生、红枣,种植历史悠久,驰名国内。同州带把肘子,景壁牌符离集烧鸡、大荔矿泉水,畅销省 内外,远销东南亚。 邮政编码:715100 区号:09230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北纬 34°36′——35°02′, 东经 109°43′一 110°19′,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地貌分为黄土 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县域面积 1776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9.3 万公顷, 全县辖 13 镇,13 乡,415 个行政村, 总人口 72 万人。 715100 中文名称: 大荔县 邮政区码: Dali County 外文名称: 地理位置: 北纬 34°36′ 东经 109°43′ 别名: 同州 面积: 1776 平方公里 行政区类别: 县 人口: 72 万人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 方言: 陕西方言关中片区 下辖地区: 18 镇 415 行政村 著名景点: 丰图义仓 文殊新塔 岱祠岑楼 魏长城遗址 三河湿 地保护区 政府驻地: 城关镇 车牌代码: 陕E 0913 电话区号: 区域概况大荔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黄 、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 区域概况 北沿台塬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东经 109°43′一 110°19′,北纬 34°36′——35°02′,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 类型,县域面积 1776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9.3 万公顷。行政区划 大荔县历史境域,因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大致稳定在铁镰山南、渭河以北、洛水(含洛河古道)以东、黄河西岸的三角洲地带。由 于河道摆荡多变,建置沿革屡更,境域亦随之变迁。总体变迁趋势是:秦、汉、晋、唐时期,县境较今略大;北宋、元、明、清代,县境 较前缩小,民国以来,县境相对稳定至今。 秦临晋县(含怀德县建置年代详见建置沿革) ,方约百里。南至渭河古道,与郑县(今华县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 、武城(今华县东北 地) 、宁秦(今华阴、潼关地)为邻,东濒黄河同蒲坂(今永济) 、河北(今芮城)相连,北沿商颜(镰山故称)和北徵(今澄城) 、邰阳 接壤,西绕洛河与重泉(今蒲城) 、下邽(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毗连。西汉时,临晋、襄(古怀字)德县界沿沙苑划分。 《水经注》载: 裹德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汉武帝时,黄河西侵,县境较前缩小。据清熊兆麟《大荔县志·临晋县图》 ,两县境域南北约 95 华里(后 简称里) ,东西约 85 里。其南邻为郑县、沈阳(音缺阳今华县东北) 、华阴、船司空(今潼关地) ;东临河北、蒲反(秦蒲坂) ;北接邰阳、 徵县;西连重泉、莲芍(今渭南市渭河以北东南部) 。 西汉中期至东汉,黄河东徙蒲坂故河道,东晋时又西侵临晋地,县境亦随之伸缩。 北魏,南五泉和华阴县界,北自西渠头,南至太白池东西划分。从此形成大、朝两县界的基础。据清熊兆麟《大荔县志·北魏华州治图》 载,县境较前扩大,方约百里。西囊重泉城,接壤南白水、莲芍县,南跨渭水毗连郑县、敷西(今华阴、潼关地) ,北为五泉(今澄城县 南) 、郃阳,东界蒲坂、河北县。 唐代,朝邑、河滨沿朝坂(黄河老岸,古称朝坂)分县,冯翊、临沮以洛河为界。河西县境伸入河东三乡。据唐李林甫《元和郡县志》 记“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二里”。其南邻郑县、华阴,东界永乐、河东(今均属永济地) ,北为邰阳、夏阳(今合阳东南部) 、澄城,西接奉先 (今蒲城) 、下邽县。 北宋、金代,由于地震河徙,县境较前收缩。据北宋《长安志·奉元州县图》《元丰九域志》载,黄河西流三河口,渭河较前北移。冯 、 翊、朝邑县境,东西仅九十里,南北不到九十里。南邻郑县、渭南、华阴,东界河东,北为邰阳、澄城,西接蒲城、下邽。 元、明、清代,黄河屡次西侵,渭河相继北移。从而导致县境急剧收缩。据清雍正《陕西省通志稿》 ,两县东西 88 里,南北仅 80 里。 南临华州(今华县) 、华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