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19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其发展规律的同时,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取得胜利,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同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这也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А.И.Герцен)在评论普希金 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时,明确的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 这一面…” [1]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В.Г.Белинский)在谈到“多余人”这一形象时,认为:“…这些人常常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 精神力量,本可大展才华,但却很少作为,或者根本无所事事,……”,[2] “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特征:他们大多出身贵族阶级,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很快便厌倦了那里空 虚乏味的生活,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他们53脱离人民大众,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陈腐的贵族教育既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更没有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 “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作 品中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 1、充满激情、骚动不安的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奥涅金是“多余人”形象系列中的第一人,是普希金长篇同名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他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厌恶旧有的社会体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却又没有能力摆脱固有的贵 族习气和偏见,贵族空洞的教育使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事事不能坚持到底,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变得更加阴郁、孤僻。在这样的环境中,奥涅金只能成为一位既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又不被劳动人民所接受,不被理解的“聪明的废物”。正如赫尔岑所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做,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里的多余人……他什么事都做过,可是什么事都没做到底。”[3]尽管如此,奥涅金仍不愧为十九世纪20年代的贵族阶级的优秀代表,他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先进 贵族的特点,他聪明,博学,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又无法与下层人民结合;他痛恨贵族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贵族的偏见;想寻找有意义的生活,却又找不到生活目标;到头来他碌碌无为地了却一生,成了社会的“多余人”。赫尔岑概括他们的特点是:“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的“多余人”。[4] 2、忧郁、悲观、矛盾、孤愤的毕巧林(Печорин)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塑造的毕巧林是第二代“多余人”的形象。与奥涅金相比,他属于更晚 的30年代。这个时期是俄国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前期“十二月党人式”的热情和乐观情绪,已被专制统治荡涤干净。在普遍的黑暗中,前途更加渺茫。因此,毕巧林比奥涅金更狂热,更玩世不恭,更损人利已,更具有破坏性,表现得更加孤独、更加忧郁。毕巧林是个叛逆的典型,他的叛逆性表现在:鄙视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努力探索着新的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