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枣树桃小食心虫
枣树桃小食心虫 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1.桃小食心虫概述 2.危害情况 3.形态特征 4.生活史与习性 5.环境因素的影响 6.防治方法 一 概述 桃小食心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别名钻心虫、食心虫、枣桃小、枣蛆”,是我国北方果树生产中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蛀果类害虫,可危害桃、苹果、枣、梨等多种果树,主要以幼虫蛀入果实,在果肉及果核中蛀食,虫粪滞留于果内,被害果实易脱落,造成果实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危害严重时有虫株率可达90%,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二 危害情况 临泽小枣是临泽县独具特色的地方名优特产品,距今已有1 500 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华老字号”产品。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造就了临泽县独特的红枣品质,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发展红枣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坚持建龙头、扩基地、拓市场,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红枣基地已具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截至2010 年底,全县红枣栽植面积达6 450 hm2,进入丰产期面积3 930 hm2,红枣年产量约为1.1 万t,产值达6 600 万元;发展红枣加工企业8 家,年加工能力达500 t。红枣产业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以桃小食心虫为主的各类枣树病虫害传入临泽县并迅速扩散蔓延,县林业局迅速采取措施开展防治,但其危害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给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据抽样调查,仅2010 年因红枣食心虫虫害,造成逾1 000 t 红枣失去经济和食用价值,经济损失约400 万元,若再得不到科学防控,势必给临泽县正在发展的红枣产业造成极大威胁。 三 形态特点 (1)成虫。雌虫体长7~8 mm,翅展16~18 mm,雄展13~15 mm,全体灰白浅灰褐色。复眼红褐色至深褐色。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各节腹面两侧有纤毛,雌虫无纤毛。下唇须,雄虫短而向上弯曲,雌虫则长而直伸。环生卵顶部四周处环生2~3 圈“Y”形刺状物,卵壳上有不规则、略呈椭圆形的刻纹。 (2)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2~16 mm,全体桃红色,腹面较淡,幼龄虫体色黄白或白色,但头部皆黄褐色,颅侧区有深色云状斑纹。 (3)蛹。体长6.5~8.6 mm,黄白至黄褐色,羽化前灰褐色,体壁光滑无刺。翅、足及触角端部不紧贴蛹体而游离,后足端至少达第5 腹节后缘,并明显超出翅端很多。 (4)茧。明显分为2 种:冬茧为扁圆形的“越冬茧”,长5~6 mm,宽2~3 mm,为幼虫吐丝缀合土粒形成,质地十分紧密;夏茧为纺锤形的“蛹化茧”,长12~14 mm,质地疏松,常在一端留有羽化孔。 四 生活史与习性 生活史: 该虫在每年发生1~2 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越冬茧”过冬,部分未脱果的老熟幼虫在堆果场和果库中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5 月中旬至7 月上中旬破“越冬茧”出土,出土期长,各虫态发生时期不一,出现世代重叠的现象。出土后的幼虫在树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石块下、草根旁或其他隐蔽场所做“化蛹茧”化蛹。一般前蛹期1~3d,蛹期13 d 左右。越冬代成虫一般在6 月陆续发生,产卵前期1~3 d。卵期为7~10 d,一般8 d。通常第1 代盛期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第2 代卵盛期在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幼虫孵化后蛀入果内为害。田间最早在7 月上旬可以发现个别被害果,7 月中旬左右蛀果危害最烈。幼虫陆续老熟后脱落地面。脱果晚的便直接入土做“越冬茧”过冬,仅发生1代。大部分脱果早的则在树冠下或周围的土石块或缝隙下结“化蛹茧”化蛹,蛹期8~12 d,于7 月中旬至9 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继续发生下一代,这代幼虫在果内危害至8 月中下旬开始脱果,果实被采收时,仍有一部分幼虫尚未脱果,随果带入堆果场或果库中才脱果。 习性: 桃小食心虫的脱果幼虫在枣园的分布规律,随地形、土壤质地、枣园管理情况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平地、无间作、土壤细疏平整、地形不复杂而无杂草的地块,脱果幼虫多集中于树冠下距树干1 m 范围内的土中结成“化蛹茧”发生第2 代或结成“越冬茧”过冬,且以树干基部背阴面的虫口密度最大。如树冠下地形复杂、杂草丛生、间作有其他作物、土石块多的地块,脱果幼虫即可就地入土结茧越冬,“越冬茧”多分散于树冠外围土中。在平地园,80%的“越冬茧”垂直分布在树冠下0~13 cm 深的土层中。成虫羽化多在18:00 以后,以19:00—21:00 为最多。成虫飞翔力不强,白天静伏于枝条或叶片的背面和杂草中,对灯火和糖醋液均无趋性,但趋异性极强。卵大部分产在枣叶片背面基部,小部分产在枣果实上,果实上的卵主要落在梗凹及伤痕处。卵多在早晨孵化,以4:00 以前为最多。幼虫孵化后,先在果面爬行30 min 至数小时,然后选择适当部位咬破果皮,将皮屑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