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 16
1.1文化的定义与层级
“文化”一词是人类登上地球生物之巅后的垄断词汇,即人文化。“文化”是人类的一切活动记忆及相关载体,文化即人化。
在长期唯我独尊的鼓噪下,人文主义被发展成为科技主义和工具理性——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了!
人类已陷入工具人性化与人性工具化并存的怪逻辑。个人不能认清这一现实,将自毁一生;人类不能超越工具理性,终将被工具毁灭——从格物到物于物?!
四是心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三十行为文化,以风俗习惯形态出现,充满差异。
二是制度文化,各种社会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
一是物质文化,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文化积累。
互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为什么?
1.2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审美构成——复杂而丰富
从文化审美构成的整体性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包括了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心态层四个层级的,兼容了文字、绘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名俗等诸艺术样式于一体的,最大综合艺术样式。
从文化审美构成的特殊性角度来看,明清以后的中国传统园林,具有鲜明的文人化、贵族化特质。
——现实是整体性研究不足,特殊性研究较多,其实这只是传统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1.3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审美特质的形成
造园艺术中心的空间变化:
长安(唐代以前)——北方领先
汴洛(晚唐北宋)——逐渐东移
苏杭(南宋以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苏州(元代以后)——开启文人艺术人生时代
北京(有清一代)——皇家园林再度兴盛
——自西向东、从北到南的空间转移,以及逐步与政治中心分离的过程。
园林文化基础的变化:
第一阶段——农耕文化(六朝以前)
第二阶段——耕读文化(隋唐以后)
第三阶段——市商文化(两宋元明)
第四阶段——贾而好儒(晚明以后)
——自农业到商业的发展变化
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审美层次——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不仅是苏州城市名片,也是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三千多年历史发展的积淀和结晶:
审美体系构成:视觉美、生态美、文化美、情感美、工程技术之美
2.1视觉美
园林的本质属性是造景艺术。由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景具有浓厚的写意性。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视觉美常常语焉不详。一方面因为写意造景的视觉美难以说清楚,另一方面是园林写意越来越强调在意不在形,以至于“纸上园”、“画中园”等艺术虚化、精神化成为趋势。
——离开视觉美,其他审美就失去了载体,也难以说清楚了。
中国传统园林审美的视觉之美,从理论到技法都源于山水画,具有散点透视的特征。
无震撼视觉的风景线
无形态奇异的建筑景观
不善艺术写实长的细腻与逼真
游人——全方位沉醉的审美感受
局部园景——对比、衬托、掩映、点染、渗透、偷营、留白、借景、框景、隔景、象征等写意手法;
水形、山石、驳岸、花卉、边草、竹树、墙垣、路面、花窗、水榭、亭台等造景元素间呼应关系;
眼前总有一幅画——不仅看起来悦目,且经得起静下心来缓步品赏,尤其值得微雨中倚栏安坐,细细推敲。
————————————9 23
2.2生态美-功能
古代文人耕读持家,古典园林式主人澄怀养性的文化空间,也是保障家族生活的生产空间。
园林多药圃、花圃、竹田、瓜田、麦田、菜畦、稻畦、果林、荷塘、鱼池、菱河等生产性景观。
非盈利的耕作过程、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上的绿色化、生态化程度,令人难以企及。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
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
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
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
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
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
吾将终老乎其间。 ——白居易《池上篇》
南宋韩侂(tuō)胄贵为郡王,其南园依然是“归耕”之庄:“潴水为稻、为囷(qūn)、为场,为牧牛羊、畜雁鹜之地”。
元代婺州太常博士胡助隐趣园:“余壤之沃者,杂树桑、麻、枣、栗,芋区疏畦,亦成行列”;
元代三大名园之一耕鱼轩:“林庐田圃”、“载耕载渔”。
生态美-造景
近现代工商业生产逐渐繁荣,园主不再依赖园林产出,生产功能被逐步隐去,游赏功能被强化,生态美理念被集中在观赏性园景的营造上。
植物自然规律、生态习性、不修剪植物、不移栽大树、四季依序有景,绝不都如春;
水取自然形态、不改变原始的流动系统;
叠山仿真,绝不切磨山石,无几何线条;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铺地皆为下脚料、花木以本土出产为主;
雨水和光影处理科学、利用有效。
生态美-中国园林隐逸思想之源
在儒、道两大传统文化哲学中都有“归隐”之说,归隐人生追求也总与山林、岩壑、修竹、江湖、松鹤、疏梅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