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铰计算长度.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塑性铰计算长度

塑性铰计算长度研究现状调查课程名称:指导老师:姓名:学号:目录1 概述…………………………………………32 塑性铰计算长度经验公式的比较…………………………………………33 不同构件塑性铰计算长度的研究…………………………………………64 参考文献…………………………………………101 概述混凝土开裂后,截面的应力分布发生了变化,称应力发生了重分布。钢筋屈服后,在荷载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截面的变形可以急剧增大,称出现了“塑性铰。而截面“屈服”并不仅限于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的那个截面,实际上钢筋会在一定长度上屈服,受压区混凝土的塑性变形也在一定区域内发展,这一非弹性变形集中产生的区域理想化为集中于一个截面上的塑性铰,该区段的长度称为塑性铰长度。2 塑性铰计算长度经验公式的比较研究塑性铰长度是进行结构延性计算和塑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们做了大量试验,提出了不同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根据所查阅文献,总结出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如表1~表3 所示。表一:柱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表二:梁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这里所说的“柱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是指适用于柱或压弯构件的经验公式;“梁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是指适用于受弯构件的经验公式。表三则是梁柱都适用的公式。表三:梁柱经验公式由表1~表3 可见,关于塑性铰长度的经验公式形式多样,所包含的参数也有所不同。早期的研究者们似乎认为剪跨是影响塑性铰长度的主要因素,如公式(1) 和公式(6) ~ (8) ,只是在公式(1) 中还有轴压比参数,以区分梁与柱的不同;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截面的配筋特征决定塑性铰长度的大小,如公式(2) 和公式(9) ,从形式上看,公式(2) 显然受公式(9) 的影响,只是其中多了轴压比参数以反映轴力存在的影响;后来的研究者们综合这两种理论,即同时考虑剪跨和配筋特征的影响,如公式(4) 、公式(12)和公式(16) ,其中公式(12) 中的混凝土广义受压区高度系数ξ实际上是拉区和压区配筋特征的综合反映,公式(4) 和公式(16) 之所以没有ξ ,是因为所依据的试验构件截面均为对称配筋,相当于ξ = 0 ,且同样公式(4) 和(16) 比公式(12) 多了轴压比以考虑压弯构件与受弯构件的不同,并且公式(16) 中还包含了钢筋类型影响系数。除了这三类之外,公式(3) 主要考虑偏心距大小对塑性铰长度的影响; 公式(13) 中引入rh0 / 3 一项,作为塑性铰的扩展长度,以考虑支座截面较大的剪力对塑性转动的有利影响。公式(10) 和(14) 形式非常简单,不牵涉诸如轴压比、剪跨比或广义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系数等影响因素,但较为常用。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由于各个经验公式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造成不同的公式计算得到的塑性铰长度值之间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并不代表公式孰好孰劣,因为每个公式都有其提出背景,一个公式与其所依据的试验数据符合很好,但可能与其他的试验数据符合较差甚至相差很大。因此,我们这里所做的比较,也只是寻求各个公式计算所得的塑性铰长度的大致范围,找到各个公式的普遍规律,像前文所述,有些公式计算值偏高,有些公式计算值偏低,这样使用者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上面我们比较了各个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所做的比较是针对长度公式本身的。事实上,塑性铰长度主要是用来计算构件位移的,为此,用构件位移延性系数的试验数据来比较各个公式。鉴于框架结构里的构件位移通常指柱的位移延性系数,因此我们只选压弯构件的塑性铰长度经验公式来比较,并且选择公式(2) 、(4) 和公式(15) 来比较,因为它们分别代表塑性铰长度的上、下限及中间值。公式(1) 的计算结果虽然和式(15) 接近,但塑性铰长度值随轴压比增大而增加的规律似乎与公认的不符;公式(3)的计算结果也接近公式(4) ,但偏心距增大系数计算起来较麻烦,并且由于所查阅的文献有限,大部分都没有给出试验试件的初始偏心距,所以不再选用;公式(16) 在很小轴压比时计算结果接近公式(15) ,较大轴压比时计算结果接近公式(4) ,所以也不选用。将上文的塑性铰经验公式(2) 、(4) 、(15) 分别代入构件延性简化计算公式中,得到柱的位移延性系数,并与作者收集到的试验数据做了对比,为了能体现剪跨比的影响,作者将试验数据按照剪跨比大小分为3 类。由以上对比可见:1) 塑性铰长度按照公式(4) 的计算结果普遍较试验值偏低,只有剪跨比小于2 和轴压比小于014时除外;2) 塑性铰长度按照公式(2) 的计算结果在轴压比小于014 时偏高,且在小剪跨比(小于2) 和大剪跨比(大于4) 时差别更大,当轴压比大于014时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3) 塑性铰长度按照公式(15) 的计算结果随剪跨比和轴压比变化较明显:当剪跨比在2~4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