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细管电色谱的方法原理与应用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的原理及应用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CEC基本原理 1微型分离技术 2micro-HPLC 和 CE的结合 3电渗流 (EOF) 为流动向的推动力 4二维分离机理:液相色谱和电泳之和(分配和电泳淌度)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一、毛细管电色谱发展进程 1952年Mould 和Synge[2]首次在色谱分析上使用了电渗流,他们在薄层色谱上利用电场分离了胶棉中的多糖化合物。 1974年Pretorius[3]才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在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中用电渗流取代泵,并获得了比传统液相色谱高的柱效能,但是由于Pretorius当时所用的柱子管径较大 ,因此CEC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示,所以在70年代后期 ,此法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直到1980年Otsuka[4]才又发表了一篇有关CEC的文章。 1981年Jorgenson等[5]用CEC分离了两种毛细管区带电泳难以分离的电中性芳香化合物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CEC的文章陆续得到了报道。 1987年特别是在Knox[6,7]从理论上阐述了CEC高效性的特点以后,毛细管电色谱才真正的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二、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 CEC与HPLC原理的比较 CEC:是采用具有塞状流型的电渗流推动流动相,其线速度是与柱的直径和填料颗粒大小无关的。因而在毛细管中几乎没有流速梯度,谱带展宽效应很小。 HPLC:是采用压力驱动流动相,流速随填料颗粒大小和柱长而变化,流速在管中呈抛物线状轮廓,因而造成谱带展宽和柱效的降低。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二、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 CEC的保留机理[8,9] 如同HPLC:基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如同CZE:基于溶质电泳淌度的不同。 K=K’+k’(μep/μeof)+(μep/μeof)----(1) K—是CEC的容量因子 K’—是在CEC中单纯色谱因素引起的容量因子 μep-为溶质的电泳淌度 μeof -为流动相的电渗淌度 讨论: (1)对于中性化合物,μep 为零,K’等于K--反应纯粹的色谱过程 (2)对于不保留的带电化合物,K’为零--反应纯粹的电泳过程 (3)对于有保留的带电化合物,色谱和电泳机理同时起作用,因此CEC既能分离电中性物质,又能分离带电物质。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三、毛细管电色谱的操作模式 用电渗流驱动的电色谱 由于仪器结构简单,应用面比较广。 用电渗流和泵双重驱动的电色谱 优点:避免在分离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同时可以用泵来控制 流速,缩短分离时间。 历史回顾和研究现状 四、毛细管电色谱研究热点和难点 热点: 电色谱理论的研究和完善 柱制备技术的研发 填充式、 开管式和整体柱式 应用领域的拓宽 环境领域、 医药和生化领域手性拆分 难点: 柱制备技术 焦耳热效应 塞子效应 气泡问题 TriSepTM-2100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 样品:过滤(0.45或0.22μm滤膜) 流动相:过滤(0.45或0.22μm滤膜),脱气, (注意:超声脱气时,水太热了要换) 仪器 主要包括四个模块:流体输送单元(Solvent Delivery Module);微流控制单元(Micro Flow Control Module);高压电源(High Voltage Module);检测器(Detection Module)和数据采集软件。各部分分别开关、设置工作参数和程序。 使用温度10-35℃,相对湿度不大于75%。 可以进行毛细管微柱色谱、毛细管电色谱、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毛细管电泳分析。 各单元参数设置及操作 1.溶剂输送单元 1.1 参数设置:反复按 FUNC/BACK 键至显示所要设置的参数,按数字键输入后,ENTER 确认;设置下一参数,主要参数设置完成,按CE 回到初始画面。常用参数包括流速FLOW(正常流速为0.02-0.05mL/min, 如果在这个流速范围内进样量太大,就增加流速;反之就减小流速)、最高、最低限压P.MAX/P.MIN等(最低限压建议设置大于0的数值,否则漏夜、进气保护功能不能发挥作用) 1.2 输液方式 1.2.1 单泵恒比例送液:使用两个溶剂输送单元中的一个,按比例配好流动相并超声脱气,设置流速,按PUMP开始输液 1.2.2 双泵恒比例送液:一种方式是分别在两个溶剂输送单元上分别设置流速,输送需要混合的A、B两种溶剂;另一种方法是设置主泵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