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推拿社团活动课的件
针灸学;发展简史;
三、学术低谷时期:清代 重药轻针,道光废除太医院针灸科“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
四、学术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络总论
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与气血循环流注
;奇经八脉:“奇经”,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八脉”特点
①“一源三歧” ——冲、任、督,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分别循行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② “阴脉之海” ——任脉
③ “阳脉之纲” ——督脉
④“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其余全部纵向循行
⑤四海:脑为髓海;胸为气海(膻中);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海
腧穴
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穴的发展 160--349--354--359--361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经穴: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明确的针灸主治。
例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2、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的特点,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的腧穴。
例如:印堂,在额部,两眉头的正中。
主治痴呆、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产后血晕
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有无固定名称、定位和无归经的特点,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以痛为腧”。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足阳明胃经示意图;足太阴脾经示意图;极泉;少泽;攒竹2;足少阴肾经示意图;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
本经名穴:内关。;起穴:关冲→上肢外侧中间→侧头→止穴:丝
竹空。
本经名穴:丝竹空。;起穴:瞳子髎→侧头→胸胁→下肢外侧中间→止穴:
足窍阴。
本经名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悬钟。;起穴:大敦→下肢内侧中间→腹→上注于
肺→止穴:期门。
本经名穴:太冲。;起穴:长强→沿脊柱上行→巅顶→止穴:龈交。
本经名穴: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人
中)。;起穴:会阴→腹胸正中→止穴:承浆。
本经名穴:关元、中脘、膻中。;四神聪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四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 。
印堂 ——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面部美容。
安眠 ——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眩晕。;胸背部;上肢部;上肢部;针灸技术;刺灸法区别;针灸的发展;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提插的频率、幅度决定刺激量的大小
轻度---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60次/分;
中度---提插的幅度在0.3~0.5厘米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
重度---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频率大于90次/分。
(二)刺激的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刺灸法各论;一.指力练习;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针刺前的准备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持针法
;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进针法
;针灸学
;提插法;捻转法;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