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蒙古居住聚落介绍-LJC.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蒙古居住聚落介绍-LJC

* 蒙古居住聚落介绍 资料来源: 《荒原的穹顶》,西安建筑大学,王冶 《马背上,苍穹下》,陆长青 《内蒙古民俗风貌简论》,东南建筑大学,佚名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民居研究》,沈阳建筑大学,孙乐 《鹰与狼》,简刀 1.移动式民居布局 如果说农耕是依托于土地,是以“定居”为主的文化的话,那么游牧就是依托草木,以“行居”为主的文化。所以我国古代多把蒙古包称作“行屋”或“行帐”,这种以移动为特点的居住形式是对牧人、牲畜、草场全方位平衡的连释,其室外的布局更体现着蒙古族人民适应草原生活的智慧与其淳朴的乡土观念,其布局以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古列延、浩特艾勒、线性布局与独栋蒙古包。 1.古列延 古列延原意为“圈子”,是蒙古人大游牧时期的产物,大游牧是指整个部落出于自然灾害、战争或者社会原因,离开原来的家园,赶着他们全部牲畜,带着大小帐幕、妻子儿女,进行几千或者几万里的大迁徙,其古列延是指其迁徙中下盘的方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十二、十三世纪,《史集》记载成吉思汗七世祖的时代,有一支叫札剌亦儿的蒙古部落,把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形成古列延(图2-1),这样的古列延此部落有七十个之多。在《蒙古秘史》中也有记载,铁木真在成为大汗以前,曾组织了十三个古列延。 图2-1清代版画中记载的古列延 古列延不仅是经济单位跟生产单位,也是军事建制单位,只有以大古列延的形式迁徙或进驻才能阻止敌人的进攻。古列延的空间布局沿用了蒙古包里空间分配原则。中间是领袖的帐篷,紧挨着是他最亲近的人们的住处,按右上左次的原则坐落,其周围则是平民百姓和守卫部队依次排列,蒙古包与车辆圈圈围住形成的 “以军事领袖为中心的具有严格布局的圆形聚落。这种聚落布局直到直到北元后期,蒙古人归顺满清形成“众建而分其势” 的格局才结束。 可汗 亲信 士兵 戍卫 戍卫 戍卫 戍卫 平民 士兵 士兵 士兵 士兵 士兵 亲信 亲信 亲信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如图 2.浩特艾勒 浩特艾勒一词中“浩特”是指畜牧群集中的场所,“艾勒”是指几个家庭的集合地。浩特艾勒就是比单个家庭要大的长期性社会组织形式,是各旗规定了严格的界限之后的小游牧时期的产物。 以浩特为单位、按照冬春夏秋固定的地盘进行流动放牧是蒙古人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也是牧业生产的方式,讲究大分散小集中, 大分散指的每个浩特之间是分散的,各个浩特之间的距离都在一公里以上(图2-2)。 (图2-2) 浩特大分散布局 小集中是指一个地方安排一到两户人家,三五座蒙古包形成浩特,平时有事可以相互照应。这种组织浩特的方式也是一个圆形,这三五人家把篷车、牛车、箱车、蒙古包一个挨一个转一圈围回来,用这种办法代替院墙,圈子里卧着小牲畜,可以防止暴风雪袭来后牲畜走散,防止野狼饿雕的袭击跟土匪强盗偷抢牲畜(图2-3)。 图2-3 浩特搭包讲究长幼尊卑,长辈或者主人的包位于西北或者正北,如在西北其他人家从他左翼展幵弧形排列,如果在正北打包,其他人家从他左右两翼展幵弧形排列。羊群安排在浩特中间,牛接练绳跟羊盖棚离包最近,方便管理。因多西北风,灰多倒在东南。如果两户人家在一起居住,无法围合成圆形,一般长者租包位于西面,年轻人家位于东面,其各自的勒勒车位于两侧,羊圈位于包中间,守夜用房位于羊圈南面(图 2_4) 勒勒车 勒勒车 3.线性布局租包 线性布局是链包是草原上各户链包聚居而成,聚居时依东西方向排列,一般越往西包的等级较高,包与包之间相距二至三米,行列之间以三米为准,包门南向(图2-5)。每处聚居规模毡包从四五户到十几户不等。 线性布局的租包在我国牧区多以四五个牧户联合放牧的小规模形式出现,大规模的线性布局毡包在国内主要为旅游村,布局内往往设置专门的餐饮包与商品贩卖包。目前现存的城镇形式的大规模布局蒙古包只有在蒙古国还有存留。 4.独栋布局租包 独栋蒙古包多见于单个家庭在夏季与冬季的营盘中,蒙古包外的布局比较散漫,不像包内那么严格,往往随地形的不同,各地差别较大,但这些包外的布置也都反映出了牧民们游牧生活的智慧。 图2-7 以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包为例(图2-7), 包的正南面夏天栓牛接,牛读栓在练绳上,因为小牛接需要人照看所以离蒙古包比较近,大牛卧的地方离牛接练绳较远,避免相互干扰。也因为牛接比较干净刮风不会讲牛粪和垃圾吹到包里。 西南是牛粪车,此车必须与成列的勒勒车上分幵单独放置在这里,以保证卫生。也有在这里放置柴燥跟粪操的,再远一点设拴马桩。 西面靠着包竖立玛尼杆,把套马杆插在围绳上。再远一点是一辆连一辆的勒勒车,最前面是篷车,后面是箱车,最后是载蒙古包的三辆车。整体上成南北一线,与套脑主梁平行。 北面蒙古包后放巴根和多余的套马杆原木,稍头朝北。再远是牛粪操和柴操。 东北放置不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