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
[提要]闽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据目前考古研究,主要是以昙石山下层、中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昙石山、溪头等遗址中都有较多的出土,距今4000—5000年。在福建闽侯黄土仑商周遗址中曾出土有陶鼓,亦即先秦文献所称之“土鼓”。其用途为商周时期祭祀农神与仲春、仲秋播种收割时演奏之用。说明当时中原礼制及某些祭祀的乐器已传入闽越地区,证实两地的文化交往十分悠久。该器物也是殷商文化南传入闽的重要证据,证明殷商文化最南已经深入闽越腹地。
[关键词]昙石山下层中层,黄土仑殷商文化闽越
根据考古研究,闽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是以昙石山下层、中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昙石山、溪头等遗址中都有较多的出土,距今4000—5000年。从上层的陶器刻划符号来看,已经进入文明时期。相邻的闽侯鸿尾黄土仑遗址是受到中原殷商文化南传影响的闽越文化重要遗存,它是闽侯县鸿尾中学于1974年发现的。1978年正式发掘,实际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几年来共清理墓葬19座,出土或采集陶器、石器等文物标本近200件,并于1984年发表简报。其年代经测定为公元前1300年±50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①昙石山文化与闽侯鸿尾黄土仑类型的叠压关系,已经清楚证明了其间的继承关系。本文从两者考古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昙石山文化的内涵与表现
据目前已发现的我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凤象牙雕刻、双龙凤纹骨匕、乌首形陶器座等艺术品来看,表明江浙地区的原始氏族以“鸟”为图腾信仰;而在其他地域原始氏族的图腾,至今没有发现有关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从古代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虫部》蛮字条下释:“闽,东南越,蛇种。”《太平御览》卷一七○“州郡郊”也同样说:“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等于直白“闽”乃“东南越”,或“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以蛇为图腾。研究表明,闽越族体是在当地原始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福建境内及瓯江流域的浙江南部(今温州、平阳、瑞安、苍南等地)存在的几何印纹硬陶遗存,无论是分布地域或存在时间,都同闽越族相吻合,因而可以认为它是闽越族的物质文化遗存。②
这类遗存是在该地区先前已经存在的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在闽江下游地域的昙石山文化表现得非常清楚。在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新石器文化层同几何印纹陶文化层是彼此叠压着的。如著名的昙石山遗址、溪头遗址、庄边山遗址以及东张遗址等,都是新石器文化层在下,其上便叠压着几何印纹陶文化层,再上就是黄土仑类型文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闽越族蛇图腾崇拜应当起源于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的早期印纹陶向昙石山上层文化时期及其以后闽越族的几何形印纹硬陶方向发展。昙石山上层文化层时期,同时伴出的还有几何形图案的彩陶器。这类彩陶,除了在闽江下游地区有较集中出土外,在东北部直至浙南的瑞安等地,东向延伸中至台湾岛内,南至厦门地区均有发现。
这就说明“闽台区”具有显著统一特征的文化,几何印纹硬陶在陶器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据1959年全面普查的结果,在当时全省共发现遗址就达1000多处,它们多数都有印纹硬陶出土。这些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的缔造者,便是由他们的各亲属部落进而融合成为民族(闽越族),其中某些几何形纹样(例如曲折纹、方格纹或菱形纹可能是蛇身上花纹的简化和演变等等),与氏族的蛇图腾信仰有关,应是昙石山人遗俗的反映。
我们知道,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中原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南方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闽越族,在殷商文化南传的历史进程中,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区域保留了一些文物或文化遗存,成为殷商文化与福建土著文化频繁交往的有力的历史见证。黄土仑类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时陶器手工业开始兴盛,生产工具中的砍伐器石斧,掘土器较大型的石锛、石铲,耕耘器牡蛎壳耜,收割器石镰、石刀、蚌刀等,说明昙石山人的耜耕农业已经相当普及。东张遗址烧土中发现的稻草痕迹,证明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脱离了单纯依赖渔猎生活的游移性,具备了相对稳定居住生活的条件,先民依傍山坡台地建筑房屋。东张遗址下层、昙石山遗址中层都发现半穴式的房屋基址。手工业部门之一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纺织工具中的陶纺轮、骨锥、骨针的出现,反映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纺轮形制为菱形、算珠形、圆饼形,有的表面加麻点纹、漩涡纹、米字纹、辐射线纹、方格纺等彩绘纹饰。形状的不同,是为了纺制各种不同规格品种纱线的需要。彩绘装饰,则是为了旋转加拈时容易判断拈向以利纺线均匀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衣、食、住、行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设计心理学自考1-8章.doc
- 设计建模与故障分析(讲稿).ppt
- 设计中的手绘图表现.ppt
- 设计思维 第一章 概述.ppt
- 设计概论完美版.doc
- 设计心理学感觉的应用.ppt
- 设计更改及通知书编写规范.ppt
- 设施结构、茬次及病虫害防治.ppt
- 设计模式-调停者.ppt
- 设计大师福田繁雄.ppt
- 小学美术与科技结合D打印笔创作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零售行业私域流量运营与消费者洞察效果评估报告.docx
- 2025年卫星互联网技术与5G网络的协同发展报告[001].docx
- 直播电商2025:主播个人魅力与口碑营销策略效果评估报告.docx
- 公路客运企业战略规划与品牌塑造研究报告.docx
- 小学语文课堂中课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与反思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乒乓球技巧训练对初中生运动兴趣与技能提升的促进效应教学研究课题报告[001].docx
- 2025年私人银行业务高端客户服务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报告.docx
- 《环境监测数据挖掘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微生物酶制剂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