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海省高海拔地区苜蓿产业化之道路
一、苜蓿产业化之必要性 (一)我省高海拔地区范围 青南地区 环湖地区 (二)草地畜牧业现状 1.暖季草场特点 ①夏秋草场在山地 现今计算草场面积方法:平面计算法,即同径圆面积 夏秋实际面积较统计面积至少大一倍以上 ②暖季草场实际利用时间累计不足100天 ③暖季草场牧草草质好可再生 因此我省暖季草场情况大致如下: 总体上,我省暖季草场生态状况良好,饲草供给充足。 局部地区,饲草尚有不同程度的剩余。 这也是我省草地畜牧业家畜夏肥秋壮并能集中出栏的原因。 2.冷季草场特点 ①极端寒冷,由于高原地区冷季山地草场积雪封山,气温酷寒,人畜均转到海拔较低的沟谷,或地势平坦地带以避风雪,俗称冬春草场。 ②面积较小实际面积与统计面积基本一致,小于暖季草场面积。 ③草质枯黄,营养贫瘠,极易损耗。 ④利用期漫长达260天 一年中冬春草场利用期是夏秋草场的2.6倍以上,加之面积小,草质低劣,由于放牧中易遭人畜践踏,粪便污染,风吹散失等损耗。因此,饲草不能满足家畜需求,造成超载过牧严重,长年累月,恶性循环,草场生态不断退化。 (三)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面临问题:青海草地畜牧业家畜冬乏(瘦)春死是畜牧业当前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冷季草场特征的集中表现。 解决意义: ①保护江河源地区的生态状态,保护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 ②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 高海拔地区农牧民产业转移,促进退牧还草。 ③提高藏族牧民生活水平 解决出路:解决途径只有一条,即使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建立集约化草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装备生产设备生产和储备以高密度草捆为主的草产品。 二、具体对策及选择 1.草种选择 ①禾草类 现实施的三江源保护与建设等规划各项目中主要选择了披碱草,早熟禾,中华羊茅等草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着牧草寿命不长,种植4-5年后就会逐步退化,需反复播种,增加了成本。加之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中原本就历来以禾草与莎草等单子叶植物为主,缺乏豆科牧草。 ②豆科类 在高海拔地区选择适宜的土地建立集约化草产品生产基地时优质高产的豆科牧草应列为优选种类,其中具有“三高三优”特点的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应列为首选草种。 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①农牧民的期盼 近年来,在农牧区通过开展科研与实用技术推广等工作,了解到农牧民对科技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渴望社会与科技工作者这能够尽快将适用易懂的技术送到他们手中。 通过“四配套”建设已初步解决了以燕麦青干草和披碱草为主的禾本科植物的生产和储备,可以说已初步解决了牧区牛羊的吃“粮”问题。 但是要最终解决牧区牛羊的吃“肉”问题还要靠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培育出适合在环湖和青南地区生长的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新品种。 ②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省环湖与青南地区以紫花苜蓿为代表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在播种后的第二年春季不能够安全越冬。国内外的各类紫花苜蓿品种在环青海湖的刚察县、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地区生长第二年越冬成活率不足5%,基本上无生产意义。 其中主要原因:目前认为主要因素不是冬季低温胁迫,而是由于紫花苜蓿越冬芽冬春反复遭受冻融交替损害以及在冬春干燥与大风气候下,越冬芽细胞通过土壤和大气长期处在反渗透失水状态下,最终导致脱水死亡所致。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加大科研力度集中攻坚力量,尽早尽快培育出适合我省环湖与青南地区环境,能够安全越冬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并尽快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是解决当前困局的主要手段。 三、途径与举措 1.希望 ①前辈的艰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省已形成了在农区及环湖和青南等地进行紫花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的引种筛选工作,结果农区和柴达木地区成功而青南和环湖地区均告失败。 以我国著名草学家任继周院士,黄文惠,苏家楷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先后在海北的青石嘴,海南的切结和同德,玉树的结古开展了豆科牧草引种工作,但是由于越冬成活率低,也未获成功。 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国著名苜蓿育种学家甘农大教授曹植中先生用他本人选育的甘农1号,甘农2号紫花苜蓿新品种在青海海南州黑马河镇甲乙村试种2亩获得了初步成功,在2008年牧科院严红波研究员还去甲乙村采集了部分苜蓿草种。 ②青海大学做出的努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大学的科技工作者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省草地畜牧业生产中极缺的的植物蛋白质源饲草的现状,尤其是在环湖和青南地区。国内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第二年均不能安全越冬的状况,确定了选育紫花苜蓿新品种的方案,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现已选育出适合青海湖地区生长的紫花苜蓿新品种,青海大学在环湖三角城种羊场开展的育种研究工作表明,所育成的青大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生长第二年越冬成活率达到92%以上生长第二年以后年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