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朝野佥载》看初唐文人的嘲谑风尚
摘 要: 嘲谑之风由来已久,唐代尤盛,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乃是这一风尚的集中反映。初唐文人间的嘲谑具有游戏性、排异性和模拟性等共同特征,其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意蕴,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初唐文人生存状态和文化环境的理解。
关键词: 《朝野佥载》 初唐文人 嘲谑
中国古代社会的嘲谑风习由来已久,唐代更是发展到空前的地步。宋李?P等编撰的《太平广记》以五卷篇幅专记“嘲诮”,搜罗了汉至宋初103条材料,其中涉及唐人“嘲诮”的记载多达83条,足见当时风气之盛。这类嘲谑故事见于《启颜录》、《开天传信记》、《大唐新语》等多部唐人笔记小说,其中以《朝野佥载》所载最丰。唐人嘲谑风气的另一表现是涉及的社会关系极为广泛,举凡科考士子对考官的揶揄、百姓对官员的讽刺、兵士对无能将领的嘲笑、儿子对父亲的挖苦等前代不敢逾越的人际地带,唐人都进行了大胆突破,比较而言文士之间的嘲谑更为普遍和经典。
本文以《朝野佥载》为主要依据,描述初唐文人嘲谑风气的一般特征,进而探讨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试图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一点可能的线索。
一、初唐文人嘲谑风尚的表现特征
尽管嘲谑是一种较为私人化的活动,个体的嘲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由于受时代环境和嘲谑自身特点的影响,初唐文人的嘲谑行为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有着大致相同的套路、模式。其特征表现如下:
(一)游戏性
游戏性指初唐文人以文字为媒介,将嘲谑作为一种智力游戏并在其中展示出普遍的娱乐精神。《朝野佥载》卷6载狄仁杰讽刺卢献“配马乃作驴”,而卢献反以“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相讥,纯为文人间的调侃之词,在玩笑逗乐的同时尽显机智。同书卷4载武懿宗战败归朝,张元一对其大加嘲诮:
军回至都,置酒高会,元一于御前嘲懿宗曰:“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甲仗纵抛却,骑猪正南蹿。”上曰:“懿宗有马,何因骑猪?”对曰:“骑猪,夹豕走也。”大笑。懿宗曰:“元一宿构,不是卒辞。”上曰:“叶韵与之。”宗曰:“请以?E韵。”元一应声曰:“裹头极草草,掠鬓不?E?E。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则天大悦,王极有惭色。[1]
这则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时间为武懿宗回京不久,地点为御前酒会,张元一就毫无顾忌地对其大加嘲笑,可见武的行为已经被形式化,他本人则仅仅成为搞笑的符号,人们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其行为的严正批判上。其次,武懿宗认为“元一宿构,不是卒辞”,强调对方要即时即地依韵吟咏,实际上就是在怀疑张元一的才气,更显示出嘲谑作为文字游戏的性质。
(二)排异性
排异性指初唐文人的嘲谑以反常和缺憾为主要对象,尤其关注那些不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和正常审美标准的事物,主要表现在嘲谑的具体内容上。嘲谑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生理心理的缺陷:初唐唯才是用而相对忽视对人才状貌的考察,朝廷中出现很多异于常人之才,故以形象相嘲者尤丰。《朝野佥载》卷4载:“天官侍郎吉顼长大,好昂头行,视高而望远,(张元一)目为‘望柳骆驼’。”[2]心理缺陷主要指性格之不足,卷2:“袁守一性行浅促,时人号为‘料斗凫翁鸡’。”[3]
反常怪异的行为:指对行为怪异或有违日常道德规范之人的嘲谑。《朝野佥载》卷4:“朱前疑浅钝无识,容貌极丑。上书云‘臣梦见陛下八百岁’,即授拾遗,俄迁郎中。出使回,又上书云‘闻嵩山唱万岁声’,即赐绯鱼袋。未入五品,于绿衫上带之,朝野莫不怪笑。”[4]这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为背离了社会的道德标准,故受到朝野的普遍鄙视。
名实不符的滑稽:此类嘲谑主要针对官僚统治阶级,突出表现了初唐文人对才能的趋尚,对尸位素餐之流的鄙夷。《朝野佥载》卷4云:“唐王及善才行庸猥,风神钝浊,为内史时,人号为‘鸠集凤池’。俄迁文昌右相,无他政,但不许令史之驴入台,终日迫逐,无时暂舍。时人号为‘驱驴宰相’。”[5]
(三)模拟性
模拟性指嘲谑所使用的具体手法,即以被嘲者的某一外在特征如生理、性格、官职、姓名等为本体,寻找与其在形式上或精神上的相似之物,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意比附,使被嘲者形象丑化或身份降级。《朝野》卷4载:“唐兵部尚书姚元崇长大行急,魏光乘目为‘?s蛇鹳鹊’。黄门侍郎卢怀慎好视地,目为‘觑鼠猫?骸?。殿中监姜蛟肥而黑,目为‘饱椹母猪’。”[6]
二、初唐文人喜好嘲谑的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同样,初唐文人的嘲谑之风也离不开当时的风气、环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力量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初唐嘲谑风貌。
(一)魏晋时代风气的遗留
魏晋名士常以言语相互嘲笑戏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