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会讲故事批评家不是好学者
不会讲故事批评家不是好学者 如果?f北师大赵勇教授是一位理论家,大概没人会有疑义:《透视大众文化》《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大众文化理论新编》《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等著作的问世无疑已使他成为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专家;如果把他归入批评家阵营,也许有人会有疑惑。但事实上,他不仅在批评领域努力经营,笔耕不辍(从1985年公开发表第一篇评论始,30多年来他一直在这个领域“辛勤工作”,据笔者大致统计,到目前为止,他已发表大大小小的批评文章百余篇),而且还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其批评曾获1988年首届《批评家》优秀论文奖,2007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给当下略显疲软又有些浮躁的批评界注入了一股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批评就像“讲故事”
赵勇批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读”:文字活泼灵动,叙述巧妙流畅,善于在细节处开掘,而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曲终奏雅”,点破“包袱”,让人恍然大悟。看他的批评如同听“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他是个会“讲故事”的批评家。唯其会“讲故事”,他的批评才有特别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他年轻时期的批评中,这个特点已露端倪,如在《一个青年作家的足迹》{1}中,他就巧妙运用了“起承转合”的讲述技法,对张承志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一般而言,在主题批评中,批评者都会将某一作家的作品主题进行分类,但是,能够按照人的心理接受规律,将主题分析予以“起承转合”布局的有,但不多见,年仅22岁的赵勇却做到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先从张承志的作品中提炼出了“美”/“赞美”的主题,然后又承接到对“丑”的否定中,接着话锋一转,延伸到对作品思想的博大和深刻的论述,最后回到对其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判断上。至此,一个优雅的“起承转合”动作完成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该文的语言、论述还有些稚拙,但其批评特点或曰批评风格已从这里“启程”。尔后,赵勇又通过不懈地书写实践对它进行了锤打、锻造与淬炼,时至今日,该特点俨然已成为他的批评“招牌”。我们可再从他的批评文章中抽取一篇来“欣赏”这一特点。《电话、情书、身体与数字化时代的爱情》是他对张者《桃李》进行批评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像论述张承志那样对其进行宏观鸟瞰,而仅仅分析了文本中的“李蓝之恋”,而在具体论述中,又把火力瞄在了“李、蓝”两位主人公的四次打电话上(他们的通话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我爱你”的问候和对方“哦”“呸”等的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口。从这个小切口向外衍生、扩散,赵勇为我们饱满地演绎出了数字化时代爱情的物理状貌和精神症候,“当电话成为我爱你的传播工具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电话与这种有着特殊内涵的示爱话语存在一种同构关系。我前面已经说过,电话主要是一种事务性的媒介,它不适合承载和传递更多的情感信息;而由于李雨特殊的恋爱动机,他的我爱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携带更多的情感信息,所以,电话就成了一种理想的媒介。当李雨在电话中说出我爱你时,它已被卸下了情感的重负,但是又逼着对方做出即刻的回答,这种速战速决毫不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很像是市场上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几个回合之后就可以成交,这应该是数字化时代爱情的涵义之一。”{2}如此论说,一览无遗地将他卓越的文本细读功夫和细腻的分析阐释能力展示出来,也将他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公之于众。当然,在当代批评界,以语言文字的活泼灵动取胜的批评家并不少,以即时性和沟通性为基本特征的批评也特别需要能巧妙驾驭语言文字的批评家的出现。但赵勇与他们不完全相同:他的文字虽然“好读”,但有温度,是对批评对象倾注了全部情感以后的理性抒发,删除了情绪与冲动,熔铸着他强烈的生命体验;他的文字虽然“好读”,但有厚度,是对批评对象进行了理论观照后的择机而出,洗尽了浮躁与肤浅,镌刻着他独特的生存智慧
二、学者气质的彰显
于是,有厚度,或曰厚重,就构成了赵勇批评的另一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把“厚度”“厚重”拎出来界定他的批评时,它们就超出了话语语法学的层面而进入到了语用学的领域)纵览他的批评,我发现,他不像有的文学批评家那样,一味执着于对作品/现象的浅层次描述,公式般地分析人物形象、考察故事背景、解读思想内容、凝练艺术特色;也不像有的道德批评家那样,一味沉溺于对文本思想性的单向挖掘,以致陷入传统道德的枷锁中、人际伦理的囚笼中不能自拔也不自知;还不像某些媒介批评者那样,一味抢热点、抓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与社会“死磕”或主动投入它的“怀抱”;更不像有的理论批评家那样,一味“掉书袋”,用晦涩、专业理论术语的“腾挪跌宕”硬撑起干巴巴的文章骨架,还美之名曰“深刻”。而是,充分发挥理论家的身份优势,运用多种理论资源和视角,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