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健康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段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相关性分析
健康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段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段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检出率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机关、学校、企业公司等单位共36264例。相应体检项目包括血脂常规、血脂全套、生化全套及颈动脉B超。检查项目和人次:其中36264例均进行血脂检测,其中4457例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及颈动脉B超检查异常检出率情况。 结果 36264例体检中血脂增高16057例,其中30~39岁年龄段男性血脂增高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60岁的男性颈动脉B超结果异常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差??显著(P60 years ol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水平总体在逐年升高,且日趋年轻化。血脂异常会对人体血管、动脉造成极大损害,可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1]。颈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引发脑梗死的主要潜在因素,颈动脉硬化好发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3]。鉴于颈动脉硬化的极大危害,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不同年龄段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机关、学校、企业公司等单位共36264例,其中男19738例,女16526例。年龄16~94岁,平均(42.81±7.33)岁。其中不同年龄段例数:60岁共2500例
1.2 检测方法
相应体检项目包括血脂常规、血脂全套、生化全套及颈动脉B超。检查项目和人次:36264例均进行血脂检测,其中4457例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诊断标准
1.3.1 血脂异常的诊断 符合2007年中国成人高脂血症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即TC0.05)。不同年龄段颈动脉B超结果异常人群检出率比较见表3,表3结果显示,60岁的男性颈动脉B超结果异常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60岁的男性颈动脉B超结果异常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 综上,高血脂与颈动脉硬化发生密切相关,高血脂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体检人群应重视降低血脂水平,有利于减少或降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健康人群应科学健康饮食,对血脂异常人群应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曹翠莲,贺小红.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2):9-10.
[2] 赵水平.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干预新动向[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3):169-171.
[3] 于小妹,李铎,谢海宝,等.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9(5):463-464.
[4] 周筱琼,于小妹,叶雄伟,等.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10):799-800.
[5] 阮力,曲淑珍,李卫平,等.颈动脉硬化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0):917-919.
[6] 徐雅菲,徐慧兰,王洪波,等.海淀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5, 44(33):4715-4716.
[7] 林成实,蒋小玲,程云帆.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1):79.
[8] 何雪珍.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脂异常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2):280-282.
[9] 沈宏韬,谭艳娇,陈保见,等.颈动脉硬化与血脂、甲状腺功能关系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1966-1967.
[10] 黄喜顺,吴义森,兰宇频,等.健康体检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5):487-488.
[1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