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分类审题训练示例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主题分类审题训练示例? 【文化类】 (一)请以“咖啡与大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提示】 ? 这一命题,既有象征义又属于关系型,虽通俗浅显,但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须认真解读题意。从字面上看,“咖啡”与“大蒜”是两种食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说一“洋”一“土”,对比鲜明,即便这样,这两种食物的“人气”都很高,喜爱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都喜爱的大有人在。深入一步思考,将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并列在一起,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对它们又该持有何种正确的态度?是二者必居其一,还是缺一不可?是贬一褒一,还是和谐共荣?答案显而易见。审题的关键还在于必须明确“咖啡”“大蒜”的象征义,找出与“咖啡”“大蒜”有相似点的事物或现象。 ? 作文的立意,应从“咖啡”、“大蒜”的象征义入手,比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海派文化与北方文化、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或是赵本山的小品、芭蕾舞与民族舞、油画与国画等等,并把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作为论述的重点,写出自己对“咖啡与大蒜”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注意论述要有思辨性,避免以偏概全。 【素材链接】 1、周立波曾说:“包括我说大蒜和咖啡,只是借用一个东西解释一种文化现象。” 2、周立波在那厢玩笑,“吃大蒜的怎么能和喝咖啡的在一起?”,郭德纲在这边调侃,“咖啡和蒜末共饮,秋水共长天一色。” 3、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课堂上,经常讨论“地域文化”问题。孔子和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话题水平好像比今天的一些大学课堂还高一点。……孔子的回答是:南方强,强在“宽柔以教”;北方强,强在“死而不厌”。这种说法,和今天一些人讨论“地域文化”“海派文化”的判断惊人相似,南北文化差异存在着延续性,两个半世纪来中国人的思想,在此问题上的改变并不很大。 4、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像孔子说“南方之强”那样,把“咖啡和大蒜”的问题,化解为更高明的问题,比如可以说:咖啡是“南货”,大蒜是“北货”,南货、北货,尽在十六铺,方合得上“海纳百川”的“海派”吞吐。 (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 ?“鉴于国内油价不断上涨,国家决定成立新的产油企业以打破垄断遏制油价。现在共有四家成品油生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地沟油。” ? ? ?这是风靡荧屏、网络的“周立波语录”。语录主题分散、重心游移,“没有风格,只剩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这些靠庞大的幕后团队由网上流行的“段子”整合而成的语录,却因聚集当下周遭社会、生活、情感的一切“桥段”——调侃、恶搞、社会情绪、人间乱象、流言飞语、流行时尚、恶性事件而迅速“走红”。 【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现象类的材料作文,需要对材料中提及的“周立波语录”迅速走红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要注意的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语录主题分散、重心游移”,“聚集当下周遭社会、生活、情感的一切‘桥段’——调侃、恶搞、社会情绪、人间乱象、流言飞语、流行时尚、恶性事件”。可联系类似的现象,探究此类现象产生的根源、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素材链接】 1、作文材料源自于2011年5月7日《人民日报》李舫的文章《从“娱乐至死”到“愚乐至死” ——“文化批评,我拿什么拯救你”》。 2、“周立波语录”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批评,而文化批评水准的高低,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观照、文化反思、文化发展的能力。 3、应该看到,由于文化批评的乏善可陈,凌空骂架的微博、插科打诨的秀场、泛娱乐化的舞台……正在遮蔽主流批评并汇聚成新的话语阵地。 4、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科技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科技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信息的发布方式,让每个人平等地拥有了发布信息的权力,其中有一种不正常的倾向,就是某些文化批评不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是更多围绕某种需要而展开。一极是过度吹捧,一极是一味谩骂。过度吹捧,毫无疑问不足取。一味地谩骂,把批评等同于骂,打冷枪、出冷拳、打群架,同样有巨大的危害。 5、不幸的是,文化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散文化、纪实化、低俗化,批评家们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无序膨胀,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化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是文化批评失去读者、失去喝彩的重要原因,也是“微博撬开文化批评大门”、批评流于“泛娱乐化”的重要原因。 6、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现在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浅层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被滥用的情况。当任何东西都可以冠上文化的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