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生态学第3章有机体与环境二
第一节 光和辐射 第二节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 第三节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 * * 第三章 有机体与环境(二) 光和辐射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光的性质与组成 紫外光:<380nm 可见光:380-760nm 红外光:>760nm 光照强度与波长成反比,波长较短的光能量较强。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1、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有效辐射(380-710nm),红光和蓝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则很少被吸收。 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栽培试验。 光质对动物的生长、生殖、迁徙、毛羽更换等也有影响。 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紫外光抑制植物茎的生长。 生物对光质的适应 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高山植物—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呈现茎干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的生长型。 动物—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2、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光强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黄化现象 光强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重要影响 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1)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阳地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如蒲公英、松、柳等。 阴地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如红豆杉、云杉、人参、半夏等。 耐阴植物: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或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轻度的遮荫,如侧柏、胡桃等。 蒲公英 松 红豆杉 天南星 人参 (2)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行为上 昼行性动物: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的鸟类和灵长类,哺乳类中的黄鼠、松鼠等。 夜行性动物: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也称晨昏性动物,如刺猬、壁虎等。 形态上:视觉器官、体色 终生营地下生活的种类,眼睛很小。 鼹鼠 鼢鼠 懒猴 夜行性动物,眼睛较大 夜出活动的啮齿类,眼球突出于眼眶外,可以从各个方面感受微弱的光线。 大眼鲷 生活在深水弱光带,眼睛很发达 盲瞎鱼 生活在深海完全无光带,眼睛退化。 3、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生物的昼夜节律(daily rhythm) 动物的昼夜节律性: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以及激素的变化等。 植物的昼夜节律性: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等。 生物的昼夜节律受两个周期的影响:外源性周期(光、温度、湿度等的昼夜变化)和内源性周期(内部生物钟)。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或photoperiodicity)。 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建成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否则,只有营养生长,没有生殖生长。 短日照植物( short day plant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照植物(day intermediate plant):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型。 日中性植物(day neutral plant):这类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繁殖的光周期现象 A.长日照动物 B.短日照动物 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光周期成为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1、大气组成 在干燥空气中,O2占大气总量的20.95%,N2占78.9%, CO2占0.032%。这个比例在任何海拔高度的大气中基本相似。但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的O2和CO2含量与大气不相同。 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 2、陆生动物的气体代谢 空气中的氧比水中容易获得,含氧浓度比水中高, 因此,一般而言,氧不是陆生动物的限制因子。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降低,此时氧浓度对代谢的 影响可通过极低分压时表现出来。 常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 (1)增加呼吸频率和加快血液循环。 (2)增加血红蛋白和红血球数量。 (3)减少肌体组织中氧的需求量。? 3、水生动物的气体代谢 (1)水中氧的来源及其溶解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