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第 页 飞行原理/CAFUC 本章主要内容 阻力的分类 2.3.1 低速附面层 附面层厚度较薄 无粘流动和粘性流动 附面层的特点 附面层的特点三 层流的不稳定性 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的速度型 2.3.2 阻力的产生 摩擦阻力 影响摩擦阻力的因素 摩擦阻力在飞机总阻力构成中占的比例较大 压差阻力 顺压梯度与逆压梯度 附面层分离 分离区的特点一 分离区的特点二 分离区的特点三 分离点与最小压力点的位置 分离点与转捩点的区别 分离点位置与压差阻力大小的关系 影响压差阻力的因素 干扰阻力 干扰阻力的消除 诱导阻力 翼尖涡的形成 翼尖涡形成的进一步分析 翼尖涡的立体形态 下洗流(DownWash)和下洗角 下洗角 下洗速度沿翼展分布 诱导阻力的产生 影响诱导阻力的因素 空速大小对诱导阻力大小的影响 阻力公式 回顾阻力组成 阻力相关资料 干扰阻力在飞机总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小。 飞机各部件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整流包皮,可以有效地减小干扰阻力的大小。 由于翼尖涡的诱导,导致气流下洗,在平行于相对气流方向出现阻碍飞机前进的力,这就是诱导阻力。 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 这样形成的漩涡流称为翼尖涡。(注意旋转方向) 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就使下翼面的流线由机翼的翼根向翼尖倾斜,上翼面反之。 翼尖涡的形成 翼尖涡的形成 由于上、下翼面气流在后缘处具有不同的流向,于是就形成旋涡,并在翼尖卷成翼尖涡,翼尖涡向后流即形成翼尖涡流。 注意旋转方向 翼尖涡的形态 由于两个翼尖涡的存在,会导致在翼展范围内出现一个向下的诱导速度场,称为下洗。在亚音速范围内,这下洗速度场会覆盖整个飞机所处空间范围。 下洗速度的存在,改变了翼型的气流方向,使流过翼型的气流向下倾斜,这个向下倾斜的气流称为下洗流,下洗流与相对气流之间的夹角称为下洗角ε。 不同平面形状的机翼,沿展向下洗速度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有限展长机翼与无限展长机翼相比,由于前者存在翼尖涡和下洗速度场,导致前者的总空气动力较后者更加后斜,即前者总空气动力沿飞行速度方向(即远前方相对气流方向)的分量较后者更大。这一增加的阻力即为诱导阻力。 L L’ D 机翼平面形状: 椭圆形机翼的诱导阻力最小。 展弦比越大,诱导阻力越小 升力越大,诱导阻力越大 平直飞行中,诱导阻力与飞行速度平方成反比 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 低展弦比使翼尖涡变强,诱导阻力增加。 高展弦比使翼尖涡减弱,诱导阻力变小。 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 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 机翼展弦比倒数 诱导阻力系数减少的百分比 升力系数不变 高展弦比飞机 阻力 诱导阻力 空速 空速小,下洗角大,诱导阻力大 空速大,下洗角小,诱导阻力小 * 第二章 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 2.1 空气流动的描述 2.2 升力 2.3 阻力 2.4 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特性 2.5 增升装置的增升原理 * 2.3 阻力 阻力是与飞机运动轨迹平行,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反的力。阻力阻碍飞机的飞行,但没有阻力飞机又无法稳定飞行。 升力 重力 拉力 阻力 Lift Pull Weight Drag 对于低速飞机,根据阻力的形成原因,可将阻力分为: 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 压差阻力(Form Drag) 干扰阻力(Interference Drag) 诱导阻力(Induced Drag) 废阻力 (Parasite Drag) 升力 粘性 附面层,是气流速度从物面处速度为零逐渐增加到99%主流速度的很薄的空气流动层。 速度 不受干扰的主流 附面层边界 物体表面 附面层的形成 无粘流动 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一致 粘性流动 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不一致 “附面层” 附面层的形成是受到粘性的影响。 附面层内沿物面法向方向压强不变且等于法线主流压强。 P1 P2 只要测出附面层边界主流的静压,便可得到物面各点的静压,它使理想流体的结论有了现实意义。 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 l 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 l 附面层分为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层流在前,紊流在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区称为转捩点。 转捩点 层流附面层 紊流附面层 1 2 3 a b c 摩擦阻力(Skin Friction Drag) 压差阻力(Form Drag) 干扰阻力(Interference Drag) 诱导阻力(Induced Drag) 废阻力 (Parasite 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