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汪国富老师高考题的立意及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试卷.doc

安徽汪国富老师高考题的立意及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题的立意及选择题的审题、解题的若干技巧 感谢安老师的恳切与热心,也感谢各位同仁的抬举。其实我乃一无名小卒,不敢登大雅之堂,更难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和技术。同时,我宁愿选择独自心领神会地沉默,而不想一知半解地发声。既然盛情难却,只好不揣浅陋,在此献丑了。 要有效地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熟悉高考命题的原则、模式和程序。否则就会被不断推陈出新的高考试题弄得晕头转向,始终周旋在试题的边际而不得要领、无所适从,因此我想先介绍一些高考命题的简况。虽然我2次参加的是分省自主命题,但考试中心对自主命题的各省都有统一要求,每年都会对各省试题做一个逐题评价,甚至还有一份差题手册供各地命题时参考和借鉴。 高考题命制原则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阐述以及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有看似笼统、抽象、空乏,实则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的文字介绍。这些规定和要求不仅与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也是高考命题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高考题命制过程中的立意。立意乃是选拔性为主的高考题的灵魂,但却没有得到很多同行的重视,甚至是漠视,很多同行总是站在中学角度,以检测性考试的要求来指责高考题。所以,据说是署名为“江桥”的吴伟老师去年在《历史教学》连续刊发4篇题为《熟知未必深解》的文章,辩护和捍卫高考题命制的原则。所以我建议,与其隔靴搔痒似的参照每一课的内容标准,不如参悟上述2个纲要中这方面的内容。 高考题的立意,体现的是命题专家们对历史学社会价值的理解,对专业热点和前沿成果的追踪,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政策的呼应。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每年的各套试卷中发现蛛丝马迹,并且全国卷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中学教师也是基于这一点,在考前对高考题做出自己的预测,本人也多次押中本省及全国卷的试题。根据之前全国卷连续多年考查文史常识,2011年我命制了一道古代图书分类常识的试题: 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A 《山海经左传》根据2014年国务院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我预测当年安徽考题会涉及食盐专营制度及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果然第二道大题准确定位于此。 高考命题必然立足于选拔性的原则,以能力立意入手,体现历史学科关注社会现实的功能,反映学术热点,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也是避免直接考查知识而导致多年高考题容易重复的必要手段。此类立意的试题在全国卷也是不胜枚举: 2011年Ⅱ卷的“西方崛起“冲击—反应”题 2013年I卷的“海洋利用爱因斯坦热 2014年两套试卷中的2道教材目录题,无疑会引导中学教学的开放性,引导中学教师关注学术动态和学术热点。 2015年Ⅰ卷“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选择题,是时事热点+追求学科尊严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古罗马正义女神象”题、儒学题是政策热点和社会热点;齐世荣的公式题是高度的学科能力题。 2015年Ⅱ卷“儒者理想化”、“地方吏治”、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题、“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题、节假日题,与学术热点、社会热点和学科能力密切相关,既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深入教研,也有利于引导师生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学会理性思考,用历史素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2016年Ⅰ卷的史官题、明朝的巡抚题、“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题、人口题、“制度构想与实践”题,Ⅱ卷的“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题、“公民参政”题、“城市环境”题、“人口迁移”题、“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题,对于密切关注社会的老师来说,这些题目一定有着清晰的镜像感,感受到命题人强烈的现实情怀。 无论从历史学的性质存在的价值还是高考题的特征以及命题人的立意都要求历史教师举一个例子1、确定材料所述现象的行为主体。 历史是人及其所属的阶层、群体、组织或国家的活动。历史事物一定有其行为主体,确定行为主体对于解读材料非常有益。 【例题】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的行为主体是人,所谓的“下海潮”也是人的行为,答案自然要指向反映人的那一项。 【例题】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政策转型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