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古代汉语》复习试题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漢語》模拟試題(1) 一、填空(本大題共12小題,两空1分,共10分) 1、“完、備”二詞都含有“全”的意思,但二者的側重點不同:“ ”側重在數量,有數量齊全的意思;“ ”着重在整體,強調整體沒有殘缺。 2、同義詞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 和 三大方面。 3、“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使用的修辭方式是 。 4、意動用法只有 和 兩類詞具有。 5、“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中,前置賓語是 。 6、“君者,舟也。”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示 的修辭內容。 7、“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中加線句子的句式是 。 8、“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中,“諸”是 二字的合音字。 9、中古音指的是 時期的語音。 10、“法度”的“度”讀dù,“揣度”的“度”讀duó,後一種意義和讀音是從前一種意義和讀音演變而來的,傳統上把後一種變讀音稱為 。 11、現代普通話中的去聲調字來源於中古時期的 調字。 12、《廣韻》以 為綱,共分 个韻部。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部分的準確意義:(本大題共14小題,第25、26小題各2分,其余各1分,共16分): 13、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4、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15、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6、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17、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18、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19、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20、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21、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22、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23、堂堂大國,相率而拜犬,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為之邪? 24、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25、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26、諺曰:“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其此之謂邪?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17分): 27、詞語解釋(選答三個):①引申義 ②使動用法 ③字母 ④押韻(6分) 28、舉例說明賓語前置的三種主要形式。(6分) 29、舉例說明什麼是“古無輕唇音”。(5分) 四、仔細閱讀下面的古注文段,完成文後的問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2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 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失於多謂才少者失於寡謂才多者失於易謂好問不識者失於止謂 好思不问者〇好呼報反下好思好述同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进之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疏]學者至者也〇正義曰此一節明教者識學者之心而救其失也故云學者有四失教者必先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者一失也假若有人才識淺小而所學貪多則終無所成是失於多也或失則寡者二失也或有人才識深大而所學務少徒有器調而終成狹局是失於寡少也或失則易者三失也至道深遠非凡淺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汎濫外问是失在輕易於妙道故云或失則易此是學而不思則罔或失則止者四失也人心未曉知而不肯諮问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終不能達其實理此失在於自止也此是思而不學則殆〇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者結前四失是由人心之異故也〇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者結救失四事師既前識其四心之不同故後乃能隨失而救之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者使學者和易以思是長善使學者無此四者之失是救失唯善教者能知之 (禮記·學記 漢·鄭氏注 唐·陸德明音義 孔穎達疏) 30、根據古注,說明“則”字的用法意義。(2分) 31、說明文中三個“之”字的詞性、語法作用和詞義:(5分) ①教者必知之 ②人之學也 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32、指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一句中活用的詞語及其用法意義和此句的句式特點。 (5分) 33、參考古注,翻譯原文為現代漢語。(20分) 五、古文標點翻譯題:先為下列文字加上新式標點,再將其翻譯為現代漢語(二者選做其一,15分)。 34、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獻魚公儀子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魚故弗受夫受魚而免於相雖嗜魚不能自給魚毋受魚而不免於相則能長自給魚此明于為人為己者也故老子曰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