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2.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诊断RBC相关项目的病理变化及其主要临床意义(掌握); 红细胞:6-9um,平均寿命120天;原卟啉铁+铁蛋白=血红素;血红素+珠蛋白=HB血红蛋白; 人群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x1012/L) 男性 120-160 4.0-5.5 女性 110-150 3.5-5.0 新生儿 170-200 6.0-7.0 临床意义:RBC及Hb增多: (1)相对性增多:血容量减少所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等。 (2)绝对性增多:多为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增多,少数为EPO非代偿性增加或造血系统异常所致。 1)生理性增多: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 异常Hb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BC(7-10)×1012/L,Hb可达170-250 g/L,(CML);EPO非代偿性增加导致RBC和Hb增多,如肾癌、肝癌、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临床意义:RBC及Hb减少: (1)生理性减少:3m-15y的儿童,比正常成人低10%-20%; (2)病理性减少:各类贫血。 贫血程度 血红蛋白(g/L) 轻度 90 中度 60-90 重度 30-60 极重度 30 ***注:熟记RBC及Hb的参考值;贫血程度的分级 (二)WBC计数、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掌握); WBC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 )×109/L; 6m-2y: (11-12 )×109/L WBC总数高于参考范围称WBC增多;WBC总数低于参考范围称WBC减少。 2、WBC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0.5-5% 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50-70% 单核细胞3-8% 分叶核粒细胞 大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20-40% 小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PBC中不分叶粒细胞(中、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的比例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化脓性)、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 ②核右移:PBC中出现5叶以上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超过3%时。 主要见于巨幼贫、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 异型淋巴细胞 正常人PBC中可出现2%的异淋,实质为T淋巴细胞增生亢进所致。 可见于:1)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2)药物过敏。3)输血、血液透析及体外循环后。 4)其他: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疗后。 Downey分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中性粒细胞增多 常伴有WBC总数的增多。 生理性增多 1)年龄: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 3)运动、疼痛、冷热刺激、情绪影响:升高;4)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可达 15109/L,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2-5 d后正常; 5)其他:吸烟者高30%。 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金葡、溶链、肺链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及血管栓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损伤(心梗),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3)急性失血: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及机体应激反应所致。 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DM);化学药物中毒(Pb、Hg );生物中毒(昆虫、蛇、毒蕈)。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WBC 4×109/L;粒细胞减少症:N1.5×109/L;粒细胞缺乏症:N0.5×109/L 1)感染:特别是G-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病毒感染;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AA、非白血性白血病 (aleukemic leukemia) 。 3)理化损伤: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化学物质(苯、铅、汞);化学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门脉性肝硬化等)。 5)自身免疫病:如SLE,产生自身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某些寄生虫感染E可高达90%以上。 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