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柴 罗一山.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柴窑瓷 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曾经有两大悬案,使古今陶瓷学者、专家、文人志士和收藏家们,一直在 寻觅、追求、探索和期盼能够找到答案。但是这种只见记载,不见实物的谜团,困惑了人们千年之久。 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当考古人员在挖掘塔基地宫中,发现了有记录的 14 件“秘色瓷”,从此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描述的浙江越窑,为宫廷烧造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紫来”的“秘色瓷” 谜团终于破解了。 剩下的这一悬案,被现代人誉为是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近代人认为是中国的“瓷皇”,古代人描述 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制精色异的五代后周烧造的柴窑瓷器。 曾经也有人在寻觅、探讨和争论着柴窑瓷器的存在和窑址所在地的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老师, 根据一九八四年对陕西黄堡窑大面积挖掘中发现,进入五代叠压层,出现了大量的薄胎瓷碎片,并且还发 现,带有“官”字底款的碎片共 18块。她论述了柴窑瓷的成型、纹式、釉色,以及出自北地郡的论点,并 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黄堡窑很可能就是五代后周的柴窑窑址。有人根据明代天顺年间王佐写的《新增格古要 论》认为柴窑出自河南郑州。另有一部分人根据文献记载,认为岭南以北叫“北地”,并说柴窑瓷当时只 有江西湖田窑能够烧造出来。还有人认为浙江越窑是制造柴窑的地方。这种众说纷纭无疑是个好现象,证 明有许多人认同柴窑的存在,而且对窑址看法也各抒己见,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值得称赞。 为了对五代后周柴窑器有更明确的认识,不防我们把历史文献再搬出来供大家思索推敲。最早记载柴窑的 文献以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 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 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瓷较似,官局造无私”。北宋史学家欧阳修(1004 年-1072年),该书是他晚年辞 官后所著的。成书距五代后周不到百年。从中不难看出,在几十年中,柴窑器就已经失传,北宋官方也想 掌握柴窑器的制做方法。并且只许官局烧制,民间不敢私造。就是仿出来“汝窑磁较似”也是有差别的, 显然柴窑器的传承中断了。欧阳修距五代后周的时间最近,应该说他的耳闻目睹是最为可靠的。 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的《格古要论》中记载有“柴窑出北地,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曹昭距欧阳修 300 多年,此间再未发现有关柴 窑的记载。那么曹昭为什么在 300年后又提及柴窑呢,并且书中写到“柴窑出北地,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 烧造,故谓柴窑”,这说明柴窑是以皇帝姓氏命名的,所以没有明确的窑址,后人也一直无法找到。他在 收集《格古要论》资料时可能见过或听过柴窑器,不然怎么能描述出“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呢? 明代的文献记载还有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记有“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 可得”。前面文献记载,“天青色”,而黄一正过了几百年后却提出“制精色异”,说明制造精湛,色彩 不一,并且提出“始进御”给皇宫进贡的不同观点。 明代张应文在他著的《清秘藏》中“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 闻其制云:青 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相同, 但差厚耳”。张应文又比欧阳修多了“明如镜、薄如纸”并且肯定地说,要是你亲眼看到的话就和描述是 一样的。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 莹薄,可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 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是古代文人笔记小说中第一部记载“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事。 到了距五代相去甚远的清代,有两个文献有新意。一是无名氏所著《南窑笔记》中记有“柴窑,周武德年 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其做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 其妙四如,造于汝州,值千金”。另有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中记有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 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 为绛色”。不难看出《南窑笔记》的作者把柴窑用釉的配方向后人做了交待,正因为用这些配制的釉药, 才烧出“其妙四如”的瓷器来。刘体仁主要记述其亲眼见过“雨过青天”的天青色是柴窑的唯一釉色不完 全。他说:“光色不定”并且目睹过有绛色。 综上文献所述,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