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15
认知偏差与理性选择
——基于“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认知博弈
卿志琼
摘要:认知博弈是实际博弈行为最重要的环节。本文运用“最后通牒博弈”问卷实验检验经济学
理性假设和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证实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认知偏差。本文通过实验问卷
发现,即使在确定性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和框架效应。
关键词:最后通牒博弈;认知偏差;认知博弈
Key GaIlle
Words:UldInan瑚G锄e;CogllidonalD嘶ation;Co鲥donal
“最后通牒博弈”(UldmatI】mG锄e)实验的形成 1995)均可看成是“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扩展。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刚刚起步。汪丁丁、叶航等学者
可以追溯到谢林(Schenillg,1957)的工作。①最早进行
et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的是德国洪堡大学谷斯(Cudl 曾引用过“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但是,国内还没有学者
et
a1.,1982)等人。桑塔菲研究所博厄得等(B0yda1., 对“最后通牒博弈”进行过实验。经济学家大多用“最后
2001)15位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历时10年,以横跨15通牒博弈”实验说明公平等非理性因素对选择行为的
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为样本进行“最 影响,以此来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本文运
后通牒博弈”实验,结论大致为,低于20%的要约有 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主要检验决策中的认知偏差与
40%一60%的概率被拒绝。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处 思维的路径依赖性。行为经济学证明,在不确定性条件
于1%一20%之间的要约是符合纳什均衡的,不应该被 下人们的选择会系统偏离理性。本文通过实验问卷发
拒绝。许多经济学家用追求公平的动机来解释这种拒 现,即使在确定性条件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
绝正收益的行为。同时,许多游戏参与者也表示因为害 与框架效应。
怕过低要约被拒绝,因此主动提供一种较“公平”的要
et a11d 作者简介卿志琼,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系。
约(Gutlla1.,1982;C撇ererThaler,1995;RoⅡl,
and 木 本论文是2004年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认知偏
1995;Camerer,2003)。霍夫曼和麦卡布(Ho伍由an
差与理性选择”的一部分。感谢年会微观经济学专题组主席
McCabe,1998)的实验表明,真实收益的大小对最后通
牒博弈行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卡麦拉(c锄erer, 霍普斯金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刘民权老师和主
评人南开大学蒋殿春、李坤望老师的评论与修改建议。作者
1999)在印尼进行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也大致证明
文责自负。
了这一点。图尔博格(TuⅡberg,1999)的最后通牒实验
①谢林为两个参与人准备了100元,每个人写一个要求得到
考察了不同教育背景的被试对“公平”的理解差异。此
的数字。如果两人总和小于100元,按个人要求给报酬。如
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听话博弈(DictatorQLIIle, 果两人要求之和大于100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