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词汇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用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将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通假字的类型:
(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是会意字,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这个字借以表示否定,而本意却让给新造的“暮”字来表示了。
(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一音同或音近字,这种借用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就是借为“性”的。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有些词义没变化或变化不大
如人、山、水、树、牛、石头、云、土、星星、千、房子等。这些词是人们生活与交往中最常用的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这些词的词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作助词的“矣”,作人称代词的“吾”“尔”,作换牙讲的“龀”等。有些只保存在文言色彩很浓的成语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等。
这样的词我们会感到很生疏。但这样的词数量不大,只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认真识记,不难掌握。
(三)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但词义完全不同了。
如“牺牲”“交通”等词,古今都用。但在文言文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猪牛羊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为某种事业或目的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交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千万不能以今义去代替古义,那样就会误解原文。
(四)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有同有异
文言中更多的词,古义与今义有同有异,表现在或者词义的范围有变化,或者词义的轻重有变化,或者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有的词词义的范围扩大了,如“河”,在文言文中一般专指“黄河”,而在现代汉语中,一切河流都可以称为“河”。有的词义范围缩小了,如“兵”,在文言文中有三个常用义项:
(1)兵器,武器;(2)军事;(3)军队。在现代汉语中,“兵”主要指战士。
有的词,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中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是“深切憎恨”的意思。可见这个词的意思现在比原来重了。在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以今义去代替古义,就会误解文章的原意。
有的词感情色彩古今也不同。如“爪牙”,原本是指得力的干将,从《诗经》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它完全是个贬义词。
对于文言文中这些古今义有同有异的词,我们必须勤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一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常见的有: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句中“面”原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山”,活用作动词,当“面向着”讲。
又如:策骞驴,囊图书。(《中山狼传》)“策”的意思是“鞭打”,“囊”的意思是“用布袋装”,都活用为动词。再如:“驴不胜怒,蹄之。”“布囊其口”中的“蹄、囊”也是如此。
(2)名词+介词结构(补语)。例如:
一狼洞其中。(《狼》)
句中“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例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句中“名”原为名词,
面有能愿动词“能”(后面又带宾语“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名词。例如:
设以炮制,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齑粉”原为名词(粉末),前面有副词“不”,活用作动词,当“成为粉末”讲。
(5)“而”+名词,或名词+“而”。例如: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
句中“前”原为方位名词,前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奔向前来”讲。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塑雪夜入蔡州》)
句中“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6)名词作谓语。例如: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句中“王”原为名词,充当句子谓语,活用作动词,当“称王”讲。
(7)“所”+名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句中“罾”原为名词(鱼网),前面有“所”字,活用作动词,当“用网捕”讲。
(8)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或意动动动词。例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