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年代本土企业如何追求竞争优势 柏兰芝博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提纲 1.导论: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2.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增长中心的消长 美国的福特vs. 日本丰田 波士顿 vs. 硅谷 3.波特的竞争力模型 4.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 加州葡萄酒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 浙江模式 5.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升级 专业化 网络化 规模化 1.导论: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和国际竞争越演越烈 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遭遇来自日本和其他新兴工业体(NICs)的竞争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资本、技术、信息在全球区域间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区域或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它与全球网络的衔接或脱落:衔接不上,就会被淘汰。 国内和国际的竞争都激烈 在竞争中提升竞争力 引发诸多关于“竞争力”的讨论 企业,城市/区域,国家的竞争力 对于中国的意义 保护、发展民族产业,还是鼓励国际竞争? 全球化与区域竞争 在运输与通讯技术不断改良,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整合下,区域差距却扩大。 一些城市带/城市群/都会区域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东京-横滨,关西(大阪-神户-京都),意大利中北部(第三意大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台湾的台北-新竹走廊等。 夜间世界卫星影像—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 2.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增长中心的消长 为何传统工业区面临去工业化 (deindustrialization)? 汽车工业的例子:从福特到丰田 新兴工业区何以崛起? 硅谷VS. 波士顿 区域优势的浮现 3.波特的竞争力模型 Michael Porter,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历经四年,对十个国家进行的比较研究 研究各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竞争优势从何而来? 德国:车, 化工 日:IC, VCR 瑞士:银行,药 意大利:鞋,纺织 美国:飞机,电影 竞争优势 竞争力并非仅来自于廉价劳工、管理或政府政策等。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自其产业有能力不断创新和升级。产业的发展得利于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积极的国内供应商,以及挑剔的国内买家。 波特的钻石模型这个系统就是使厂商产生竞争力,学会竞争的国家环境 (国内企业的竞争环境) 4.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政策”的误区 竞争力来自区域内成组产生的产业集群 所有的集群都值得鼓励 案例1:加州的葡萄酒业 91%的美国葡萄酒产在加州 年出口五亿美金 过去十到十五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普通酒变好酒 产量仅次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加州的葡萄酒业集群 由680个酿酒厂和数千个葡萄种植场构成。 集聚了酿造业和种植业的多种辅助业,包括葡萄储存,灌溉,采摘设备,制桶,制标签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广告商,面对消费者和客商的众多出版业。 相关的政府和教育机构(如UC Davis),民间团体(如酒业协会)。 加州的葡萄酒业集群 27% 到旧金山的旅客会到酒乡游览: Napa 5百万,Sonoma 2百万。 旅游业创收12亿美金, 创造15,000个就业 创造北加州硅谷之外的第二个奇迹 葡萄酒相关产业共创造330亿经济效益:从零售到研发 共提供14万5千个全职工作,43亿工资 让人羡慕的发展路径和文化 案例2: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案例 1980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80年代, 新国际分工下的电脑和周边设备,跨国公司并未带来技术转移 1979-1983: 工研院—推动技术移转到民间,成立联华电子 1984:吸引海外华人工程师回台创业 1987:成立台积电专业代工厂,并鼓励工程师创业,带动IC设计公司,“设计—制造”虚拟垂直整合形态浮现。 总结新竹的经验 政府从1980年来已经投资US$ 783 million. 605公顷 2000年,营业额 US $ 29.8 billion 298亿, employment 102,840 289 high-tech companies, (domestic 239, 占总资本额96% ; foreign, 50, 占总资本额4%) 园内64%的公司有国外分支机构 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但政府政策中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 而园区的发展经验又呼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