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流源全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姓流源全解

郑姓流源全解郑乾辉辑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郑姓大部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郑桓公(806-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将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之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周朝时期,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者,皆言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其源流如下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该支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姬友(公元前806~前771年在位),得姓始祖是郑鲁。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称西周。传至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其最小的儿子叫姬友,同周宣王姬静(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在郑邑(今陕西华县),公爵,称郑桓公。到了周幽王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郑桓公出任周王朝的司徒。郑桓公见周幽王昏庸无道,而各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郑桓公之子就是郑武公姬滑突(姬掘突),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元年(公元前770年)继位后,乘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阳之机,于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郑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和周平王四年(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相继占领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其地重新建立了郑国,国都称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就是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郑康公,兼并了郑国的领土,亦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代君主的郑国遂亡。郑国被韩国吞灭之后,郑桓公的第十五世孙、郑幽公姬已之子公子姬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东迁,在(今河南淮阳)与宋邑(今河南商丘)之间拥公子姬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氏,以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公子姬鲁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氏。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的臣民,但他们也多有人以故国名为姓氏,并参与了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并产生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哀侯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求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其无力东征。当时的秦国并没有看破其目的,欣然接受了郑国的建议,随即在秦王政元年(韩桓惠王韩虮虱二十七年,公元前246年)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开始修建一条巨大工程的水渠,人工引泾水注入洛河,工程全长一百二十五公里,渠成之后,灌溉关中地区面积达二百八十万亩,使其一片沃野,农耕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兵强马壮,迅速兼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全中国,这可是韩哀侯与郑国使料不着的。而秦始皇为了纪念郑国修渠的巨大功劳,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郑氏族人,是在西周灭亡而郑国东迁之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之时,他们逃到今汉中地区,建立了一个“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在先秦时期散居在四川、陕西各地。在战国后期秦昭襄王赢则执政时期(公元前256~前251年在位),其麾下秦军中有一个参与击灭历五百十五年国祚的东周王朝的著名将领郑安平,就是该支郑氏的代表人物。郑安平后来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赵孝成王赵丹十一年,公元前255年)率军攻击赵国,却被赵国名将廉颇包围,只得投降,虽然被赵孝成王封为武阳君,但郁郁不乐,不久即逝世于赵国。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