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南宋苏轼诗歌及南宋院体画诗画互文现象
论南宋苏轼诗歌及南宋院体画诗画互文现象 【摘要】 南宋帝后雅好苏轼诗文,导致以苏轼诗歌为主题的院画作品涌现于宫廷,形成值得探究的诗画互文现象。其中,取材于苏轼《咏海棠》的《秉烛夜游图》,堪称代表之作。该图为南宋名家马麟所绘,画家通过描绘诗中主要意象,建构诗画之间的显在联系。以此为基,诗歌场景被改造为皇帝熟悉的“禁中赏花”,赏花者由受贬的士人变为皇家园林主人,借此逢迎赞助人的惯习与趣味。同时,画家还通过赏花气氛的微妙转变,以乐景写哀情,含蓄表达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就艺术史层面而言,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宋代是诗画融合的时代,但这种融合并非“诗画一律”的文人画观念所能涵盖,院画中包含的诗画互文是其中的另一维,也是最具南宋特色的诗画现象
【关键词】 诗画互文;苏轼诗歌;南宋院体画;《秉烛夜游图》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南宋时期,院画画家创作了大量以苏轼诗歌为题材的图像,构成了值得深究的诗画关系。作为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诗文深受南宋帝后钦慕。宋高宗、宋孝宗分别书写过苏轼的《后赤壁赋》《赤壁赋》。宋宁宗在马远《竹鹤烟泉图》的题诗“不祷自安缘寿骨,人间难得是清名”化用了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将“苦难藏没是诗名”改为“人间难得是清名”。[1]56此外,杨皇后的题跋也多袭用苏轼的诗歌或诗句。[1]61作为取材于苏轼《咏海棠》的名作,马麟的《秉烛夜游图》堪称其中的典型案例。(1)苏轼之诗如何呈现于图中?就艺术史层面而言,这种诗画互文现象有何意义?本文以《秉烛夜游图》为中心,管窥苏轼诗歌的图像呈现,阐明现象背后的意义
一、图改诗境,逢迎观者
“秉烛夜游”始于《古诗十九首》,经过后世文人的演绎,逐渐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母题,苏轼的《咏海棠》则是这一母题的延伸。表面来看,在《秉烛夜游图》中,海棠、高烛、月等诗中意象均呈现图中,与《咏海棠》构成显在的联系。然而,如果进一步细读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方面,《秉烛夜游图》与《咏海棠》存在诸多差异。诗中意象被安放在南宋皇家园林之中,营构出赞助人所熟悉的“禁中赏花”,促使观画者尽快进入画境之中。同时,画家描绘了一位尽情享乐的园林主人,满足赞助人及时行乐的愿望。可以说,无论场景还是人物形象,画作和原诗相去甚远。这样的诗画互文,并非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以图像语汇改变诗境,以此迎合赞助人的趣味
首先,画家将《咏海棠》的诗意空间改造为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这种改造具体体?F在两个方面:
其一,“月转廊”之“廊”被描绘成皇家园林常见的廊庑。廊庑出现于北宋,既可作为区隔空间的院墙,又可供人走动。这一建筑在民间园林虽偶有使用,但更出现于皇家园林,刘松年《汉宫乞巧图》、佚名《明皇避暑图》等院画作品均出现了此类建筑。同时,图中廊庑的样式在南宋时期方才出现。廊庑镶嵌了大量的格子窗,这种窗子发明于宋代皇族南渡之后。格子窗在夏天可以拆卸通风,冬天可以装上保温,解决了北方贵族难以忍受南方湿热湿冷的难题。此外,与郎庑相联的亭子为歇山顶,飞檐顶端塑有瑞兽,顶端还有大火珠,也印证了此园林不是民居,而是皇家后苑
其二,图中的高烛一般为皇家御用之物。烛在宋代的价格异常昂贵,为照明设备中的奢侈品。北宋熙宁七年(1074),蜡烛的价格为秉烛每条400文,常料烛每条150文。[2]1445北宋前期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约12.5斤),一条蜡竟然与40斗粮食等值。这是北宋时期普通蜡烛的价格,宋宁宗、宋理宗时期通货膨胀严重,高烛的市价定然远高于此。图中有八支高烛同时燃烧,除了皇族和显贵,恐怕没有人消费得起。另外,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也能看到与《秉烛夜游图》相似的高烛。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图中高烛应为宫廷御用之物。反观苏轼的生活境遇,他被贬黄州时穷困潦倒,“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草,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黄州寒食帖》),《咏海棠》的“高烛”可能是手提式或者挂式的普通蜡烛,但不可能是比童子还高一头的立烛
通过对夜游活动空间的改造,作品实际呈现了南宋宫廷“禁中赏花”的场景。马麟生活于宋宁宗、宋理宗两朝。“禁中赏花”恰是这一时期宫中时兴的娱乐活动,据周密《武林旧事“禁中赏花非一,先期后苑及修内司分任排办,凡诸苑亭榭花木,妆点一新,各务奇丽。”[3]64因册页的尺幅与规制所限,画面左边的海棠被裁去。但仔细观察,立烛两旁的海棠两两相对,显然是精心地对植栽种,绝不是野逸之物。图中海棠花纷纷盛开,恰是禁中赏花的佳期;对植的海棠与燃烧的高烛,透露出悉心装点的痕迹,契合禁中赏花之场景。此外,在南宋皇家后苑,“禁中赏花”的场所分工细密,因花而异,“梅堂赏梅,芳春堂赏杏花,桃源观桃,粲锦堂金林檎,照妆亭海棠”。如此来看,图中亭子可能为专赏海棠花的照妆亭,其场景为照妆亭赏花之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