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科学证据内涵、外延及科学基础
论科学证据内涵、外延及科学基础 摘 要:随着科学证据的广泛出现,司法人员在查明案件事实时逐渐脱离了对口供的依赖,有利于减少刑讯逼供存在的客观条件,推动了诉讼文明的发展,提高了诉讼的效率。无论是真实性、公正性还是科学性,科学证据都较其他证据有优势。但科学证据本身也不是毫无缺陷的,因为其发现、提取、证明等过程都有人为参与,因此需要对其予以规范。深入了解科学证据的内涵、外延以及科学基础等科学证据的基础性知识,有利于对其进行全面规范
关键词:科学证据;信息;法庭科学
中图分类号:D91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4-0014-03
作者简介:孙来凤(1994-),女,汉族,江苏如皋人,扬州大学,法律硕士在读
Abstract:With the extensive scientific evidence,judicial personnel out of dependence for the counterpart graduall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cts of the case,to reduc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inquisition by tortur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tigation civilization,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edings.Whether it is true,fair or scientific,scientific evidence has advantages over other evidence.However,the scientific evidence itself is not without defects,because its discovery,extraction,and other processe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it needs to be standardized.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such a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scientific basis,is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of it.
Key words: Scientific evidence;Lnformation;Forensic science
一、引言
科?W证据非我国两大诉讼法中的法定证据,但其作为一个类概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美法系国家对科学证据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但总体“重外延轻内涵”,对科学证据的外延描述基本以法庭科学为基础,以专家证言为表现形式。日本学者和台湾学者主要将科学证据放在刑诉背景下,从侦查角度来阐述,并将在犯罪现场通过科学技术取得的物证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对科学证据的内涵界定
无论是在大陆地区,亦或是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对“科学证据”这一词语的都有许多种表达方式,但相同是,“科学证据”这一概念被使用的最多。我国的“科学证据”一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院的具体工作文件中予以确立,后被邱爱民、张斌、何家弘、刘晓丹等学者广泛使用。笔者亦主张“科学证据”一词,因为其使用历史悠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频繁,较为普及,而且在英文当中多使用Scientific Evidence而没有使用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idence。[1]
(一)“证据”和“科学”的含义
显而易见,对“科学证据”这一词语进行拆分可以得出“科学”和“证据”两个词语。“科学”这一单词指出了科学证据的属性以及科学证据的基本内涵,而“证据”这一单词则表明“科学证据”这一单词的语境范围是在证据法之内。因而要确定“科学”、“证据”的基本含义,以正确评价科学证据发挥的作用。[2]
任何证明活动都不可避免的涉及证据问题,证据的概念对于中国证据法学界来说已经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赞成张保生教授、邱爱民教授和张斌所共同主张的“信息说”,即证据是用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的并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信息。[3]
对“科学”这一词语的内在涵义进行介绍,对于更好的理解科学证据的涵义有所帮助。“科学”这一单词在“科学证据”一词中,起到了限定以及修饰的作用,可以用“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