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讲评.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顺义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讲评

17.结合下面相关资料,简述本文在研讨“笄”的形制过程中,对“二重证据法”的运用。(6分) 【相关资料】 1925年,学者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强调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陈寅恪曾对“二重证据法”做过如下概括: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其二,取异族之资料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学者陈寅恪曾对“二重证据法”做过如下概括: 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其二,取异族之资料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参考答案:作者对河北磁山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大汶口文化等地考古出土的“笄”在质地、形制上做了深入研究,以此与《皇清职贡图》《诗经》等文献资料相印证; 同时又与西南藏族人猎手的生活作比较,作为论据,得出了自己研究的结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22题。 如果“桃花源”里没有盐 1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你对社会有多么的不满,都别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 2有一篇散文,那就是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总共不到五百字,内容却妙不可言。 3陶先生讲了这么一档子事:某日,一个武陵渔民出去打鱼,走着走着迷了路,闯进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此地与外世完全隔绝,入口极小,进入后就豁然开朗。渔民一眼望去,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风景绝美。这里的居民都是很多年前避难逃进来的,竟然“ , ”。渔民告知外部世界发生的战乱,居民们“皆叹惋”。渔民大吃大喝数日后离去,从此再也没有人找到过这个地方。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4这篇散文写得十分优美,被列入后代的每一种教科书,几乎人人读过,以之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如果你问当前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被房价、工作挤兑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同学们,你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呀?我估计一半同学会异口同声地说:桃花源。 5但是有一个问题:桃花源里的盐是从哪里来的。 6盐是一种资源性特产,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产,如果不吃,就会得软骨病。桃花源里的幸福居民必须要吃盐,如果当地不出产,就必须到外面采购,如果出去采购,就不可能不与外面人打交道,不可能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哪个。 7因此,建设桃花源的前提条件是,那里得产盐。古代中国能产盐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山西运城、天津塘沽、江苏盐城以及四川成都一带,那里似乎都不可能有桃花源这么隐蔽的地方。    8所以,桃花源必须有盐,而产盐的地方不可能出桃花源,陶先生骗了同学们1600年。 9除了盐,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根据陶先生的描述,那里村小民寡,是一个没有工商产业的农耕社会,物质生活非常贫瘠。而且,与外界没有任何的交通、资讯以及商品流通往来,因而,经济发展彻底停滞。 10因此,对桃花源的向往,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返祖现象,若国民经济退回到桃花源的状态,则无疑是一次难以置信的反动。    11那么陶先生为什么那么向往桃花源呢?这又得说到他生活的那个悲催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军暴动,继而引发“董卓之乱”。从这一时间开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和分裂时期。翻开这段时间的史书,到处是残酷杀伐、阴谋政变。单说人口一项,东汉末期的公元157年,全国已有人口7200万,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时竟锐减至2400万。到公元300年,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3380万,可是西晋南迁时,汉族人口甚至已不到1500万。 12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国民记忆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而根植下两个传统价值观:其一,在政治上,呼唤大一统的独裁和集权统治;其二,在经济上,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    18.写出文中横线处所引用的《桃花源记》原句(2分)。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BD(4分) A.从历史上看,人们大都向往“桃花源”式的生活。 B.《桃花源记》文笔十分优美,所以才“妙不可言”。(“所以”强加因果。文本第2段“……内容却妙不可言”,第4段“这篇散文写得十分优美”,文本没有显示两者有因果关系) C.陶渊明没有考虑到“盐”的问题,并未有意骗人。 D.“桃花源”诞生于晋代,是因为人口数量的下降。(文本第11段“这又得说到他生活的那个悲催年代……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