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理解鉴赏指导.doc

  1. 1、本文档共1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理解鉴赏指导

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理解鉴赏指导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地分析,探悉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生误答的原因,进一步论述古代诗歌鉴赏要求和具体内容,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术语,把握鉴赏要领。举例论述古代诗歌鉴赏快速理解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古代诗歌 鉴赏 要求 内容 阅读策略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的命题趋势以及考生误答原因   从高考试题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先看近几年的试题:2001年全国卷是唐诗《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002年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问题是“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歌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歌中‘折柳’二字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考查的是意象和表达手法;2003年全国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古人评价诗歌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常常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中的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考查了“炼字”;2004年全国卷ⅰ选了张藉写的《秋思》,设题是“王安石评论张藉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个最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让考生体味诗歌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魅力;2005年全国卷ⅰ考的是唐诗《春行即兴》,考查修辞方法和情景关系;全国卷ⅱ考的是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这是一首怀乡思亲的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分析的鉴赏能力;全国卷ⅲ选择了一首宋词,是宋祈的《木兰花》,让学生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的表现力,考查表现手法;全国卷ⅳ选了一首宋代诗歌《雨后池上》考查写景方法;2006年全国卷ⅰ考了宋代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赏析;全国卷ⅱ考了宋词,选的是王炎《南柯子》,主要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体悟……之前,1994年、1997年、1998年、1999年选了唐诗,1996年选了元曲。 由此可见,古代诗歌阅读的热点是唐诗宋词,宋诗和元曲也在考查之列;从设题看,都做了相应的提示,入口比较容易;从阅读对象的题材看,高考所阅读的诗歌一般以借景(托物)抒情类,思乡(思亲)怀远(怀古)类且写作背景相对淡化的比较常见的名作为主;从具体阅读内容看,它可以是对诗句在作品中的语境意义的理解与分析;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概括分析;可以是对作品内容的综合评价。每道试题都丛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作品进行鉴赏,不可能从一个角度进行泛泛考查。从题型看,前几年是客观选择题,2002年以后变为主观表述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提高了答题的难度。 误答原因:考生文学底蕴欠缺,阅读品质低下;      轻读诗,重做题,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 临场心态不佳,导致发挥失常;      缺乏阅读激情,感情体验不到位,认识肤浅 ; 术语运用欠规范,语言贫乏,表述没有文采。 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具体内容 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以及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意义。   具体内容: 形象:1、了解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自然景物形象;  2、形象的典型性; 3、形象的个性特征及内涵; 语言: 4、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挖掘           词语的含义,了解个别词语的特殊含义,从情感和意境上品味语言; 5、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表达效果; 6、分析作品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表达技巧: 7、分析作品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选择材料、刻画形象、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 8、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 9、鉴赏作品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评价: 10、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11、评价作品的现实意义及社会意义 。 从修辞的角度,这里主要说一下借代,借代是大家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唐诗宋词中的借代,还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唐诗中,往往以汉代唐. 在唐诗中,往往不直说唐朝,而是以汉朝替代.究其原因,是诗人所写诗歌内容对唐朝统治者多有否定以,想以此表达的委婉含蓄一点.后来约定成俗,在唐朝诗人中, 以“汉”代“唐”成为习尚.例如: 例【1】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2】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4】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晚秋》)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在这些诗歌中,都以汉代唐.例2后面说“汉家”,前面说匈奴,以保持一致,因为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实际上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