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地球_new
第二章 地 球 ——地质学基础 一、地球概况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 地球的表面形态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陆地地形 按起伏高度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单元: 山地 高原 平原 丘陵 盆地 裂谷 (2) 海底地形 海洋是由海和洋组成的。海是围绕大陆边缘,水体较浅的水域,分为陆缘海与陆间海;洋为远离大陆、面积宽广、深度大的水域。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 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也称中央海岭,大洋洋脊。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总长约 8万公里,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其相对高度为2000~3000米左右。各大洋中脊顶部的平均水深大多在2500~2700米之间。局部露出水面成为岛屿(如冰岛)。 纵向延伸的中央裂谷和横向断裂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最突出的特征。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平均密度=地球的质量((5.9742±0.0006)×1024kg)/体积(1.0832×1027cm3)=5.517g/cm3,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2.65g/cm3,由此推测地球内部必有密度更大的物质。 K. Bullen(1963, 1975)首次利用地震波速与密度的关系求得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存在数个不连续界面: 0-670km,存在三个小台阶(上地壳与下地壳、下地壳与上地幔moho、上地幔与过渡层) 670km处,由3.99g/cm3突变到4.39g/cm3(过渡层与下地幔的界面) 2891km处,由5.57g/cm3突变到9.90g/cm3(下地幔与外核的界面) 5150km处,由12.17g/cm3变到12.76g/cm3(外核与内核的界面) 地心处的密度为13.09g/cm3。 地球具有弹性 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发生涨落即潮汐现象,地表的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 ? 7 ~ 15cm ,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这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 地球具有塑性 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能使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体,表明地球具有塑性; 在野外常观察到一些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却未破碎或断裂,也表明固体地球具有塑性。 地球内部主要界面(Courtillot,1986) 根据地震波速不连续面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壳幔界面(Moho) 大陆平均33km/1Gpa 核幔界面(Gutenberg) 2900km/135Gpa 内外地核界面5100km/329Gpa 地心 6371km/363Gpa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厚度变化约在 5 ~ 80km 之间。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 33km ;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 7km ; 地壳总的平均厚度约 16km ,约占地球半径的 1/400 ,占地球总体积的 1.55 %,占地球总质量的 0.8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 2.6 ~ 2 .9g /cm 3 。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Moho discontinuity ),是 1909 年由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 33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为 7km 。在该界面附近,Vp从 ~7.0km /s 突然增加到 ~8.1km /s ;Vs也从 4.2km /s 突然增至 4.4km /s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地壳。 深地震探测法发现大陆区地壳存在一个次一级地震波不连续面,称之为康德拉面,大洋区该面基本不存在,因而可将大陆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 依据:地震波速 大陆区的地壳称为陆壳,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二分法),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上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平均厚约15km,密度为2.7g/ cm3,成分以硅、铝为主,相当于花岗岩,因而称之为硅铝质壳或花岗岩质壳。 下地壳:厚度稳定,约为5-8km,密度为2.9g/ cm3,成分以硅、铁、镁、铝为主,相当于玄武岩,因而称之为硅镁质壳或玄武岩质壳。 大洋区的地壳称为洋壳,洋壳仅由硅镁层组成,基本无硅铝层。 思考题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它们有何不同? 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举例说明。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地球形成至今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代(地质年代表,要求每位同学熟记) ? 8、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弹性(elasticity ) ,变形与受力成正比,外力消失后变形能恢复; 塑性(plastic),外力消失后部分变形不能恢复. 8、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8、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地球概况 地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