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总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总复习

绪 论 第一节 学习古代文学之意义与目的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学) 学习目的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传入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屈辱和亡国灭种的危机迫使国人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然而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等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甚至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没能改变遭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先驱们又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于是在狂飚突进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几遭灭顶之灾。一些激进人士视传统文化为民族危亡的祸根,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自然,古代文学也难逃“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命运。以过正来矫枉本亦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如此,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原因也在创新。面对盛极难继的唐诗,宋代诗人在充分汲取唐诗营养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题材生活化、世俗化,诗境以平淡为美学追求,从而使宋诗和唐诗一样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可以说,古代文学所以能高峰迭起、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即是创新。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该重点关注每一时期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文学创作上的新进展,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 学习古代文学注意事项 一、何谓文学史 1、文学本位:“一体两翼”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一翼) 背景(政治、经济) 文学本位 文学创作  作家(创作主体)(一体) 文学作品(核心内容) 文学传媒 (一翼) 2、史学思维    我们在学习文学史时,理应注意文学发展“史”的脉络,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应当: 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承传流变的过程; ②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因果; ③探寻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3、文化视角    文学的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在古代社会,文学家往往兼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中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习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学史时,我们应当具有广阔的文化学视角,惟有如此,我们的理解才有可能深入。    比如,学习先秦诗歌,我们应该了解原始宗教、巫术;学习两汉文学,我们应该了解汉代经学;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学,我们应该了解玄学、佛学;学习唐诗,我们应该了解唐朝的音乐、绘画,等等。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 1、各体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之时代不同; ②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之历时不同。 2、各代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不同朝代的文学成就不平衡; ②同一朝代的文学发展不平衡。 3、各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各地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此盛彼衰的状况。 ②各地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到文学发展中一些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作用。 1、俗与雅的互动 2、文体间的互渗 3、因与革的碰撞 4、文与道的离合 三、中国文学的分期三古七段双视角 1、三古七段分期之依据:一种根据,多种参照    以文学的发展变化为断限的根据,以其他为断限的参照。前者包括:①创作主体;②作品内容;③文学体裁;④文学语言;⑤艺术表现;⑥文学流派;⑦文学思潮;⑧文学传媒;⑨接受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 上古 中古 近古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五段 第四段 第六段 第七段 (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文学的孕育期。 a.文学体裁 (散文、诗歌、小说、辞赋) b.思想基础(儒、道) c.文学思潮(儒、道) d.基本格局(创作、传播、接受):以士大夫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①第一段先秦文学 a.创作主体:群体→个体; b.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②第二段秦汉文学 a.创作主体: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候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成为汉大赋的作者; b.文学风尚:以大为美,铺张扬厉; c.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d.赋成为汉代“一代之文学”; e.汉乐府民歌酝酿出了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成熟期。 a.文学自觉:此期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b.文学语言:由古奥转向浅近; c.文学发展: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