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案例分析摘要.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二 患者,男,23岁,海南省东方县农民。1981年10月上旬每天发冷,发热、伴头痛、全身酸痛,当地乡卫生院拟诊“感冒”,给予服速效伤风胶囊、银翘解毒片、肌注青霉素等三天,无效,收治入院。入院后体检:体温39.5℃ ,贫血貌,RBC210X10^10/L,(正常值400~550X10^10/L),脾肋下3cm,血涂片镜检查到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及配子体,氯喹+伯喹治疗,症状很快消失,病人自我感觉良好,治疗三天后病人要求出院。11月下旬,患者又出现前述症状,并有恶心、呕吐、剧烈疼痛,连续6天后,因昏厥、神志不清、抽搐而送往乡医院抢救。 入院检查:体温40℃ ,贫血貌,瞳孔对光反射迟钝,颈强直,RBC150X10^10/L,WBC3.6X10^10/L血涂片查见红细胞内有某种寄生虫。经抗寄生虫治疗及连续抢救两天无效,在送县医院途中死亡。 思考讨论: 1.诊断为何种疾病? 2.患者11月下旬发病是否与其10月上旬的疾病有关联?为什么? 3.患者每天发热发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4.患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专家解答: 1.诊断:为脑型疟疾。在患者的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及配子体,红细胞数降低,白细胞增多,并伴有发热、发冷、贫血、剧烈头痛、昏厥、神志不清,故诊治为脑型疟疾。 专家解答: 3.患者每天发热、发冷与红内期疟原虫裂殖体增殖有关。寒冷是因为恶性疟感染后导致的低血压和外周循环障碍,患者体温出现低。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及虫体的功能或结构蛋白质、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随着血内刺激物被吞噬和降解,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进入发作间歇阶段。 专家解答: 2.患者11月下旬发病与其10月上旬的疾病有非常大的关联。由于初次发作后治疗不彻底,导致疟疾初发停止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重新发作,又称为疟疾的再燃。 专家解答: 4(1).死亡原因:此疾病属凶险型疟疾,是聚集在脑血管内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粘连,造成微血管阻塞及局部缺氧所致。脑型疟疾是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临床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如剧烈头痛、昏迷、谵妄、抽搐、惊厥、体温高达40~41 ℃。常因昏迷并发感染而死亡。 4(2).吸取教训 1.彻底治疗,以防复发 2.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做好免疫预防 4.及时发现并就医 5.合理的给予治疗 6.加强宣传与教育 团队名单 10级 * * 谢谢大家! 刘雪艳 沈静静 张学伟 宋琦 李梦茹 夏丽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