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供热工业锅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开发研究毕业论文
Classified Index: TU833.1
U.D.C.: 697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HEATING BOILER OF LOW TEMPERATURE FLUE
GAS HEAT RECOVERY SYSTEM
Candidate: Song Yu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Wang Weny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 Architecture Civil Engineering
Affiliation : School of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ate of Defence: June, 2013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摘 要
当前我国的能源形势紧张,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近期出现的全国
大范围“雾霾”天气,使人们对目前能源利用的状况更加担忧。所以本课题
针对区域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仍然较高的情况,欲研究开发一套用于
区域供热的燃煤工业锅炉尾部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不但要回收烟气的显
热,还要回收其中的潜热部分,达到节能的目的,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
本文综合分析了燃煤工业锅炉的烟气排放特点,和困扰回收燃煤工业锅
炉烟气潜热的一些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烟气热能回收系统的经典案例,提
出了一套烟气余热回收方案:烟气从锅炉的省煤器尾部流出后,首先经过除
尘装置,然后相对洁净的烟气进入由耐腐蚀钢制成的间壁式低温烟气—空气
换热器中,在换热器中烟气的温度可以降低到露点以下,释放出大量的汽化
潜热,然后烟气由烟囱排出。
在开发研究低温烟气—空气换热器的过程中,从换热元件的紧凑度、元
件的结构特征和换热介质的流动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用波纹形的板片作为
构成换热器的基本换热元件,换热介质采取逆流的流动方式,以增强换热;
采用了流体模拟软件 FLUENT ,对不同板间间距的波纹形板片换热单元进
行了换热分析和压降分析,最后确定了采用间距为 6mm 的波纹形板片作为
换热的基本单元。
对于在换热器内进行的换热过程,因为烟气的温度会降低到露点温度以
下,烟气中的水蒸气会析出,不能用现有的换热系数计算公式,本文类比湿
空气在表冷器中的热力过程,分析烟气在换热器中的换热过程,引入吸湿系
数,计算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并以 64MW 锅炉为例,设计出了一套余热回
收装置,然后对实际的工况进行模拟,并分析本套系统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
济效益,为进一步利用燃煤工业锅炉尾部烟气的余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低温烟气—空气换热器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Abstract
Chinas current energy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The recent emergence of the nation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