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赛).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从何处寻(赛)

第 一 讲 美从何处寻 主讲:张晓玥 流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一、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数的和谐”是毕达哥拉斯美学思想的核心。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与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是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形体性与造型性(写实与写意)是中西艺术精神的重要分野之一。 宗白华: “从绘画和雕塑的关系而论,中西就有不同。希腊的绘画,立体感强,注重凸出形体,讲究明暗,好像把雕塑搬到画上去。而中国则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以纹线为主,雕塑却有了画意。希腊画似雕塑,中国雕塑似画。” “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摹为主要。中国人物则一方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种纹线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 《关汉卿像》 李斛(1919~1975) 米隆(前480-前445),与波利克里托、菲狄亚斯并称为希腊三大古典雕塑家 黄金分割比率: 0.618 二、苏格拉底 公元前5世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 苏格拉底和希腊美男子克里托布卢比美 “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二、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美学观点的核心:美在效用 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 事物本身的美 事物对使用者的美                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人本主义的美学观 三、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雅典。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 “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是“宽阔”的意思,柏拉图的胸肩宽阔,也说他的额头宽阔,于是他的原名被“柏拉图”所替代。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尽管智者又被称为诡辩者,但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理 式 (Idea) 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美 是 理 式”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 序》中转述的面包的笑话,对 我们理解“理式”很有帮助。 美的理式的永恒性、绝对性和单一性: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一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柏拉图,《会饮篇》 “会饮”:古希腊流行的一种习俗, 人们在宴会上通过歌颂诸神和饮酒举行庆祝通常会在竞技或者节日之后在私人或半公共的范围里聚会。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都有题为“会饮”的著作传世。 “理式说”很抽象,但它对于人生有一种引领的作用,这种引领是精神性的引领。 “理式”是终极性的关怀,彼岸性的理想,超越具体、超越现实。我们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