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特质和其教学的创新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的创新方法 有位青年教师曾向我问及这样一个问题:霜是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却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并非从天而降,可是《枫桥夜泊》上却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真实呢? ???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也就是说要弄清在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的关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现代心理学认为,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事物的原初存在,就其物质空间而言,它时时处处都是恒定的,并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经验。然而当我们把经验着的人考虑在内的时候,物理世界的恒定性就产生了变异。同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在心情悲哀的人听来,小溪是在呜呜哭泣;而在心情愉快的人听来,小溪则是在欢乐地唱歌。这说明,由于人们的情感不同,性格、气质不同,即使面对着同一个物理世界,也会构建出各自不同的心理世界来。也就是说,人们对物理世界的体验,其主观性是很强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错位或倾斜。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对于科学研究是很不利的,因为它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物理世界作出歪曲的反映,从而违背了科学真实,所以科学工作者宁愿相信仪器的测量,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心理印象。然而这对于诗人来说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正是诗人个性之表现与心灵之创造。由于诗人主观体验而造成的这种距离、错位或倾斜恰是诗歌的特质之所在,离开了它们,诗就不成其为诗。 ??? 举个例子来说吧。韩愈《早春》里最为传神的诗句莫过于“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忽然一阵春雨过后,野草便从地里钻出幼芽来。人们从远处可以看到一片淡淡的嫩绿色。然而当人们要走上前去看个究竟时,奇怪得很,眼前只有疏疏朗朗的极为纤细的嫩草芽儿,而刚才的那片淡淡的绿痕却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草芽的颜色会在一瞬间发生变化吗?道理很简单,人们在远处看,视野比较开阔,大片草芽儿的嫩绿色能在视线中连成一片;近处看,视野则小得多了,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因为刚钻出地面的草芽儿十分纤细,颜色不深,又是稀稀拉拉的,所以那种绿颜色便看不到了。其实,草芽儿的绿颜色并没有变,之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只是由于看的距离不同而产生的错觉。然而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错觉,这首诗才显得那么有味,那么有神,令人津津乐道,拍案叫绝。如果没有这种错觉,还会有这首诗吗?即使有,恐怕也是索然寡味的了。 ??? 还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枫桥夜泊》上来。“霜满天”的描写固然是违背了科学的真实,但却逼真地记录了诗人彼时彼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是符合艺术真实的。试想,时当深秋夜半,对于一个泊舟于江南水乡的游子来说,最强烈的感受莫过于夜寒了。寒气袭来,侵肌砭骨,就使诗人感到,在广袤的天宇下,到处都弥漫着霜花。再加上将要落下的月亮,哇哇啼叫的乌鸦,便使人感受到一种既静谧而又有点儿凄清的诗的氛围。如果写作“霜满地”,实则实矣,然而我们读起来,还有那么一种浓郁的诗味吗?类似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冬景》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以上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事物,显然不是僵死的事物的原初存在,而是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这些诗句是诗人以心去拥抱物,使物服从于心,使心物交融而取得的结果。换句话说,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并不是科学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这便是作为抒情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之所在。 ??? 明白了上述道理,对于我们搞好诗歌教学是十分有用的。有的老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到词语的诠释和诗句的串讲上,认为“小孩子学古诗,只要知道意思,会念会背就行了”。当然弄懂词语和诗句是很重要,然而作为诗歌教学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黑格尔说过:“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之中的意蕴,那外在的形状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这意蕴。”具体到诗歌教学,那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带领学生接触诗歌的语言文字层面,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继而由语言文字层面进到诗歌的形象、情感层面,也就是把学生带人诗歌的意境,让他们重新去体验诗人曾经体验过的东西。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就非情境教学莫属了。 ???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捕捉住时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去观察体验一番。记得《老残游记》上写到这么一个情节: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