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涛画语录”心得.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石涛画语录》? 宋烈   绘画创作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的形象反映。但是,画家所反映出的物象,已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经过加工、取舍、提炼、概括,是艺术化、典型化、理想的形象。从这一点来讲,绘画作品是画家心中之物。对于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来说,他既不能没有自我主观意识和主观感受,同时又不能离开自然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必须以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为表现内容。 早在南北朝时期,姚最就已经提出了“心师造化”的观点,到了唐代张璪又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开始指出绘画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以及画家对自然感受进行加工提炼的能动性作用。但是,还没有确切地表达出画家在创作中的思想情感作用。然而石涛在借鉴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丰富地生活实践,则提出了“画者,从于心”与“画者,形天地万物”的理论。在石涛看来,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纯粹摹写,也不是为了单纯地显示笔墨技巧,而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感我所感,发我所发,传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审美理想。 绘画创作作为画家思想情感的显现方式和对客观事物意象的表现,它是主体精神与客观事物、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统一,是作者胸臆吐纳于笔端的过程,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创造作用。实质上,绘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情感活动过程。正象黄宾虹所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真谛。 “画者,从于心”与“画者,形天地万物”是石涛关于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观点。石涛在强调画者从于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客观自然的把握,他认为,“从于心”与“形天地万物”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在创作实践中,只有认真地深入生活,了解客观自然变化的规律,遵守天地运行的规矩,懂得“乾旋坤转之义”得其理法,并不役蒙于理法之中,从而画方可从心,即“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使胸中造化自然地流露出来,变成可视的艺术形象,实现借物写心之目的。 “从于心”,与“形天地万物”其实也就是指“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问题,这和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与“言志”意思是一致的。如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赌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神与物游”以及“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等文艺创作观点,这些均是指情与景或心与物的契合。在绘画创作中,画家的思想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净化和升华,然后带着诗意的艺术形象跃然于画面,从而实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对象化。只有使思想情感对象化,才能成为可视的艺术形象,使情成体,化无形为有形。如果画家的思想情感不经过对象化,那只是滞留在心中的一种冲动,因为情寓景中,并感于物而动,即“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在绘画创作中,情与景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假若情离开了景,情就会无所体现,相反,景脱离了情,结果就会因景中无情而索然寡味,正象王夫之所言:“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说明了情与景两者是合一的东西。所以,绘画作品既是作者心中之景物,亦是情感之返照。 画家对绘画作品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为自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作者心中情感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并非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态,其中有快乐、痛苦、孤独……。作者所有这些思想情感的变化,都必将通过创作注入到绘画作品之中。如清初遗民画家石溪、渐江、八大山人等,他们对国破家亡的满腔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都通过绘画作品毫无余蕴地抒发出来了。在石溪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种愤懑、郁结不平,或铿锵有声的金石之气,或苍浑老辣的古拙之气,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渐江的作品则体现的是冷和静,这和他精神上的冷以及思想中的静是一致的。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更是让人感到他笔下有怒骂之声,墨中有愤恨之气,他所表现的鱼翻白眼,鸟睁怒目,张口鼓肚,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煎熬之状。从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中,似乎可以让人感到泪水的存在,郑板桥曾评价八大山人的画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自己也有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表现了他对故国山河受到蹂躏的悲痛心情。然而,在他的画中寄托的也正是这种国仇家恨所转化的清高绝俗、超脱、淡泊、闲逸和苦闷的思想情怀。从而体现出中国画创作借物写心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创作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讲求深沉的人生感、宇宙感,讲求主客观的融合,从而导致一种壮阔,以宏大的艺术氛围去拥抱宇宙自然的博大胸襟。山水画家的这种艺术创作思想,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以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观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与宇宙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