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不变的追求雷家坤.docVIP

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不变的追求雷家坤.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默默无闻的奉献 一生不变的追求 雷加坤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在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学习最美农技员周小贺之际,作为周小贺的植保同行,今天我很荣幸地登上这庄严的讲台,这既是我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我们全体植保人员的光荣。借此机会,我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我多年来的工作,我汇报的题目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不变的追求。 1988年6月,我从湖北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分配到武昌县植保站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当时植保站条件很简陋,除了几辆破旧的自行车,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当。上班第一天领导安排我的工作就是天亮起来收虫子,白天配合查虫子,晚上开灯放盘子。虽然我学的是植保专业,但每天面对从测报灯下收回的成百上千的虫子,我感觉是那样的陌生,犹如雾里看花。凭借一个放大镜,一本昆虫图册,我一头一头的数,一遍一遍地甄别,实在拿不准的,我就向站里的老同志请教,直到弄清楚为止。七八九月份灯下诱虫量特别大,有时满满的一盘子虫,一个上午都分不完,我不得不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的一项简单的工作,让我认识了稻田形形色色的害虫,了解了各类害虫的发生时间和消长规律,同时也为我今后业务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干就是三年,1991年测报灯被迫迁往外地,领导又安排我从事水稻病虫测报工作。为了搞好测报系统调查,我三五天下乡一次,风雨无阻,一天骑车十几公里是家常便饭。郑店劳一、纸坊宁港、五里界毛家贩是必查的3个观测点,每次调查我都一丝不苟地做好病虫发生情况与为害记录,在田里时常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由于我专业基础较为扎实,再加上三天两头在田里地里摸爬滚打,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很快成为了站里的业务骨干。1993年,站领导安排我负责编写站里的病虫情报,到如今一写就是二十年,几乎没有中断过。1998年,我被提拔为植保站副站长,2007年开始负责站里全盘工作,身份虽然变了,但在我内心,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每天重复着这份艰苦而清贫、枯燥而又平凡的工作。说实在的,我也曾动摇过,彷徨过。但想一想十年寒窗苦读,想一想自己这些年的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想到那些病虫肆虐后的稻田和乡亲们那期盼的目光,我觉得不能轻易放弃一名植保人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就像一名战士不能轻言离开自己战场一样。为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植物医生”,我在植保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六年,虽然容颜一天天老去,但全区农作物病虫测报水平却是一步步得到提升,由于我长期不懈的努力,近年来病虫预报的准确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从事植保工作二十余年,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常常和广大农民朋友交心谈心,我深知农民种田的艰辛和不易。2006年,一场席卷全省的虫灾让广大农民至今难忘。那一年,郑店街莲花桥村农民董兴庆承包种植的10余亩中稻因稻飞虱为害几乎颗粒无收,这让靠种田为生的他欲哭无泪,至今董兴庆都还记得当年的情景:才打完药的中稻没过二三天,稻飞虱又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没办法他又接着打,可虫量还是不断地升,街上能买到的“好药”、“特效药” 他几乎全都用上了,可最后还是不管用,眼看即将成熟的稻谷一天天枯黄,董兴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那一年,同样也让我感到深深的自责:眼睁睁看着农民朋友一年辛勤的劳动付诸东流,而自己却束手无策,就像一名医生眼看着病人在自己面前一天天走向死亡而他却无能为力。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迈过稻飞虱这道坎,攻克稻飞虱防控这道难关。从2007年开始,我连续三年在安山街胜利村做药效防治对比试验,从筑小区到配药施药、调查记载,我都亲历亲为,2009年终于成功筛选出吡蚜酮这个防治稻飞虱的特效药剂,并开始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2010年10月我参与完成的“武汉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变化及防控技术研究”课题获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证书。2012年,时隔六年稻飞虱再次卷土重来,这一年,由于我们植保部门提前进行预警,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控工作方案,尽管这一年稻飞虱达到特大发生等级,但造成的为害却是轻之又轻,和同样是特大发生的 2006年相比,有如天壤之别。 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民增收,这些年我和全站同志一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一些先进实用的植保技术。1998年推广的“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极大的减轻广大农民田间除草难度,如今稻田化学除草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在全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每年应用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2007年我和同事们又开始在全区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我们先后在纸坊胜利村、金口凉亭村、郑店凡华农业园、法泗庆丰村等地举办500-1000亩不等的绿色防控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黄色粘虫板以及专业化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绿色防控技术的

文档评论(0)

qtrt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