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巨头横行下的移动IM市场,瞄准安全隐私的后来者还有无机会?
巨头横行下的移动IM市场 ,瞄准安全隐私的后来者还有无机会 ?
如今的移动即时通 市场有点“蹊跷” ,一边是朋友圈里“微信又出故障了” ,“微信要上直播了”“
烦死了 ,每天被微信群里的垃圾信息轰炸”等诸如此类的控诉和抱怨 ,另一边是主打隐私保密
安全的后来者集体出动 ,海外的Telegram截止到今年2月 ,用户每天发送消息150亿条 ,月活
跃用户突破1亿人 ,而且每天新增用户约为35万 ,W ickr在2014年6月获得3000万美金融资
后也在加速“攻城略地” ,国内则有超信、CoverMe ,Dove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当年易信、
来往、米聊等狙击微信的先行者铩羽而归 ,那这些从安全门缝里滋长出来的“杂草”能否完成
逆袭 ?等待他们的又还有哪些挑战 ?
巨头垄断下又现生长空间
当来往们折戟沉沙 ,所有的人都在喊大局已定 ,全球用户破10亿的W hat sA pp ,月活跃用户 .62亿
的微信成为了中外移动IM市场上两个遥不可及的存在 ,然而时过境迁 ,W hat sA pp、微信笼罩下
的IM市场正被划出一道口子。
一、巨头 (微信/w hat sapp )开始出现“病态” ,后来者有机可乘
如今的微信/w hat sapp早已不是当年的微信/w hat sapp ,但看似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背后却隐现出
臃肿的身躯以及多种“慢性疾病” ,就以微信为例 ,如今 :
1、信息冗余造成社交负累
这里充斥着各类心灵鸡汤、养生知识、星座运程、广告推销、拉票投票甚至各种吐槽各种晒等等。
这一方面使得信息高度重复并严重碎片化 ,另一方面用户又难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信息
黑洞”与“信息过载”并存 ,信息明显“结构性过剩”。
2、情绪随意被传染、被消费
用户的“贪慎痴”被任意利用 ,撕逼、情怀成为了最好的理由 ,咪蒙、六神磊磊等成为了最好的故
事源 ,“贩卖小孩一律死刑”、“疫苗之殇”、30张机票……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热门话题 ,挑逗和消费公
众情绪成为屡试不爽的伎俩。
3、 言四散滋生病毒传播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五花八门的诱导分享 ,低劣“老旧”的谣言、精妙的伪原创随处可见 ,
各种“致癌”、“养生”、“丢小孩”谣言恣意横飞 ,辟谣反而成了“狼来了”的笑话。碎片化的微信呈现的都
是支离破碎的内容 ,却演变成一场群体意识侵占个人意识的闹剧 ,一旦个人意识受锢于群体意识 ,“
三人成虎”便有了可乘之机。
4 、信息茧房造成信息筛选困难
微信公众号相对开放的方式看似让讨论聚焦 ,但也增加了视野窄化、群体极化 ,这使得舆论场中社
会群体间的交往边界被强化 ,不同层级的社会群体难以开展舆情沟通 ,而且这海量的信息和用户有
限的注意力构成极大的矛盾 ,从而引发用户逃离。
5、好友非好友 ,社交不社交
当“嗨 ,美女 ,加我一下微信吧!”成为用户日常中的一部分 ,当这种没有信任基础的陌生人闯入了自
己的朋友圈 ,微信就不再是单纯的熟人、半熟人的社交工具。他们原以为简单的撮合就能完成社交
的转换 ,最后才发现这根本生造不出关系 ,因为“自己不牛B,认识再多牛B的也与你无关! ”于是朋
友圈、通 录流淌的都是些眼熟的陌生人。
再加上微信们逐渐承担起公司财务的责任 ,成为各类“七大姑八大姨”的流量入口 ,当他们不断膨胀 ,
用户越来越喘不过气 ,便选择了逃离 ;而微信/w hat sapp越来越庞大时 ,自己也在慢慢变老。
二、安全隐私需求由隐性转变成显性
一是近年来 ,泄露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包括隐私的事件频频发生 ,个人信息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
,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益泛滥。尽管几乎每日都能看到政府查办此类案件 ,但仍
然有增无减。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 ,马云、王健林、马化腾、雷军等互联网或商界巨头的个人身份证
信息都在Tw it t er上被曝出 ,普通百姓的信息更何谈被保护。
二是人们对安全隐私的保护需求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斯诺登事件后 ,公众的隐私安全被空前放大。
当人们越发争执不休 ,这种担忧情绪也造就出新的商机。
产品成了突出重围的第一利刃
除了金立、奇酷手机等硬件厂商们 ,软件们也打着安全牌“趁机而入“ ,如俄罗斯最大社交网
站V Ko nt akt e的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Pavel Durov)与尼古拉·杜罗夫(Niko lai Durov)创建了Telegram
,国内对标的则是超信 ,此外还有Bit To rrent Bleep 、CoverMe、W ickr、安司密信等等。他们最大
的共同点就是从产品上完成差异化的塑造。
讲产品前 ,我们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