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名称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Basis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55
学 分 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模具设计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悉注塑成型原理及工艺特性,注塑模具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注塑模具组成部分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般简单塑料零件的注塑模具设计能力。
(二)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以2007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原则上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进行编写,并以此界定课程的重点内容。
1.了解:要求一般性明白或懂得。
2.理解:要求清楚并记忆,对应用有所了解。
3.掌握:要求理解清楚、熟记并能较充分的具体应用。
(四)实践环节(实验)
(1)名称:注塑模具的结构设计实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了解注塑模具基本结构组成、注塑模具在注塑机上定位、联接的方法与结构,掌握模腔与浇注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布局方法,主要装配尺寸精度、配合性质要求。理解注塑模具复位、导向、侧抽芯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熟悉装配技术要求的基本内容,绘制装配图。
(3)学时分配:共2学时,占本课程总学时的二十七分之一。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序号 教
学 学
时 环
节
名称
讲授
讨论 见习 实验 其 它 小计 1 第1章 第章 第章 第章 第章 第章 第章 6 6 7 第章第章第章 6 6 10 第章第章.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主要参考书:
许洪斌,樊泽兴. 塑料注射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
付宏生刘京华. 注塑制品与注塑模具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7
黄虹.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3
付宏生刘京华.塑料制品与塑料模具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7
申开智.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4
二、课程简介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特性,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塑料成型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注
塑模基本结构与注塑机;分型面、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结构零部件设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介绍了注射成型新技术;学习目标是具备简单塑料零件的模具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章节纲要
第1章 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特点与性能
一、教学目标:
了解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特点,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二、教学内容:
1.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
2.聚合物的流变学性质,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第一节 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
一、聚合物分子运动单元的多重性
二、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能
第三节 聚合物的流变学性质
一、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
二、假塑性液体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一、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二、聚合物成型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第2章
一、教学目标:
△熟悉塑料的基本组成,△○掌握塑料成型的工艺性,了解常用塑料
二、教学内容:
1.塑料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2.塑料成型的工艺性
3.常用塑料。
第一节 塑料的基本组成
一、塑料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第二节 塑料成型的工艺性
一、△塑料的成型收缩性、流动性、相容性、热敏感性、吸湿性
二、塑料的比容与压缩率
第三节 常用塑料
一、热塑性、热固性塑料
第3 章 △典型加强与防变形结构;
3. △○螺纹、嵌件等设计;
4.常用标记、符号与文字。
第一节 尺寸和精度
一、尺寸精度标准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
一、表面粗糙度
第三节 形状
一、形状与脱模
第四节 斜度
一、脱模斜度
第五节 壁厚
一、壁厚推荐值
第六节 加强筋及其他增强防变形结构
一、加强筋及其他增强防变形结构设计
第七节 支承面
一、支承面形式
第八节 圆角
一、圆角与应力关系
第九节 孔的设计
一、通孔、盲孔、特殊孔设计
第十节 螺纹的设计
一、螺纹的设计
第十一节 齿轮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