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家说一说: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你还能举出哪些近些年来中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 思考: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成就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比,在内容和意义上有何异同? *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 材 解 析 1、教材地位 必修三第七单元是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好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对学生理解现在中国高科技的发展有帮助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2、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大科技事件的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构建知识框架; (2)通过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2、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国以后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中国科技的领先和差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2)通过对“两弹一星”科学家经历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 二、学情分析 高二(2)班是文科重点班。班级整体学风比较好,学生整体素质高。 其优势在于: 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强。 2、学生对必修一、二的基础知识把握较好,知识结构相对完整。 3、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不足: 1、将近一半学生反映对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掌握得不够, 本课内容属中国现代史,且时间长、史实多,专业性强,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要补充一定的相关知识。 2、部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分析容易停留于表象,缺乏深度全面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法:情境教学法 问题导学法 引导讨论法 学法: 自主学习 探究式学习 四、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老师提问:视频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中国的是在什么时候研制成功的? 在学生回答后并指出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正确的战略决策指导下,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成就除了原子弹,还有哪些方面呢?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技术: (1)战略决策的制定:20C50、60年代 背景: 目的: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成就: ②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意义:增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地位。 (4)核能的和平利用: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特别提醒:“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一次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国防机密公诸于众。这23位元勋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年) 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邓稼先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奋斗了数十年。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 钱学森 钱学森(1911-),浙江杭州人,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