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优化方案2013届高考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ppt

优化方案2013届高考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ppt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化方案2013届高考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推行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并不是政治民主化的出现,A项错误;由“上不能决”看出三省体制存在弊端,B项正确;由“上不能决”也可看出决策权仍在皇帝手里,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千人争一位” 2005年至2008年,报考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及平均招录比例分别为31万和37∶1.37万和48∶1.53万和42∶1.64万和45∶1。 追踪社会热点,隐性介入考点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 高考例析 (2011·高考江苏单科卷)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 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 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 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答案】 D 尝试命题3 下列诗句所述内容哪些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  )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④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科举制的实行,使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成为高官,打破了 士族地主对官位的垄断,沉重打击 了士族势力,①③是科举制实行的结果;②是九品中正制实行时士族把持高官的结果;④是士族势力衰落的表现,这是农民起义打击的结果。 尝试命题4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解析:选A。导致“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这是消极作 用,与题干不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 吏,排除D。 【史料★文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题趋向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①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2: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②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③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信息★解读】 [粗读]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演变,材料1主要反映了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从选官的依据、方式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变”,材料2反映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强调了科举制必须废除的原因。 [细读] 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察举制的突出特点是“长官举荐”。 ②③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科举制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人才不出”。 【史料★应用】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答案: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答案: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状况;扩大行政人员来源,利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使选官更加公平公正。 3.概括材料2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答案: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 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 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相同点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