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散文翻译落花生.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翻译 2: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他来吃;都喜欢吃他。这就是他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语体特征: 1. 篇章:《落花生》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小片段。通过父母与孩子们的对话、作者借父亲之口以花生的平凡而有用作为类比,隐含做人的道理。 2. 句式:对话构成了语篇的主体,所以句式简洁,以简单句和并列句为主。 2. 语义:原文口语化倾向突出,语言普通,多为日常词汇;个别词语(比如“爹爹”)具有早期方言色彩;与助词“的”语义功能相同的“底”(de)的使用,使语篇流露出早期现代汉语风格。 译文说明: 译文1为张培基译,选自张培基译注《英译当代中国散文选》(汉英对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译文2为刘士聪译,选自乔萍等编著《散文佳作108篇》,译林出版社,1999年。 张培基教授: 男,192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中国评论周报》(英文)特约撰稿人。翌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文翻译,约两载半,随后赴美学习,1949年于美国印地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肄业后回国。历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译协第一、三届理事,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 刘士聪教授: 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教学与实践,以及以语言和文本为基础的文学翻译研究。 主要著作: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文学作品 的翻译是语言艺术,其最高境 界是再现原文韵味的思想。 “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的 “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 和“个性化的话语与方式”

文档评论(0)

wend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