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养生文化的含义 (二)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是人类为使未病之人不病或少病得以健康长寿,使有病之人提高生活质量以防变防复带病长寿,根据生命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而确定的理论,是对各类养生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说。 养生学一是延长人的生命时限,二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学说。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2、中医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1、和谐。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2、适度。 《素问.经脉别论》“生病,起于过用”。 重适度、和调节,是养生的宗旨。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三)以预防为核心、“治未病”为根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治未病”的含义三个层次第一、未病先防; 第二、已病早治; 第三、预防传变。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在思想原则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动静相宜、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等理念; 在具体内容上,包含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等项目; 在方法和手段上,有食养食疗、药养药疗、及针灸按摩、气功导引、武术等。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 养生的目的是延长生命的时限,提高生命质量,其适应的对象是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或病愈之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没有一个学科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群体。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钱学森:“养生文化及其派生的人体科学、生命科学,已经不能单纯被看作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运动。”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一)道家养生说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而且对中医学许多观点与基本概念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中医养生理论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1、万物之基“精、气、神” (1)“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决定万物的生成与毁灭。《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2)“精”之充盈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管子.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 (3)“神”是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老子说:“神得一以灵”。 “啬”——就是要爱惜,不要放纵。 精足、气充、神旺方能使生命的根基巩固。后人把“精气神”视为人的“三宝” 。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2、顺乎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人道也要依乎天理,提倡“清静无为”,要求人们少私寡欲,反对人为的自益其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此乃人道无为。 天道与人道无为相合,可使养生达到天人玄同的境界。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3、返璞归真、柔弱为贵 《老子》中多处言及“婴儿”“赤子”,如“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1)内心清净明澈,恢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保持孩童时代的自然天真、质朴无邪,养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2)越是幼小柔弱的东西越富有生命力,反之,事物强大了就会走向衰弱,人体生长的极限就会衰老乃至死亡。此乃道家“贵柔”的立身之道。 老子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4、气功导引、形神兼养 《老子》就被称为气功养生的宏观论著,它的“贵柔”“守雌”的思想指导了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庄子》则集先秦气功养生之大成,逐渐形成了以导引、吐纳为主要方法的体系,《庄子.刻意》曰:“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二)儒家养生说 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儒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事等伦理密切相关。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1、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 要求医者以仁爱精神施医救人 倡导养心葆神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将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操及人的自我完善为养生目标。 “仁者不忧”、“仁者寿”,说明修身养性与长寿二者相辅相成。 三、道家养生说与儒家养生说 2、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