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鉴赏
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 诗情画意 语言优美、形象。 穷形尽态(相) 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四)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 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的描写都很具体、完备。 简洁/洗练 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 语言通俗、平实、不事雕琢。 明快 明白通畅。 质朴无华 语言不追求华丽。 词藻华丽 用词色彩华丽。 此外,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一、诗歌鉴赏阅读技法 古代诗歌鉴赏有一定难度,是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读懂诗歌,需要从语言和结构理解入手,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抓住意象进行联想、想象,感悟诗歌意境,并借助试题明确鉴赏要点,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下面以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为例进行解说。 1.从词性入手了解诗意 (1)先逐句画出诗句中的名词,看看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诗中的“晓路、雨、江乡、叶、雁声、客程、鸟、征帆、鱼、桨、孤舟、霜月、枫桥”这些名词,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标出来之后,所写景物一目了然。 (2)找出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虚词等,分析这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特点或情状。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动词“飘、避、却、惊、跳、宿、系” 写出了景物的情状,形容词“萧萧、寒、急、遥、孤”写出景物的特点,景中含情,传达出诗人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诗眼。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指诗词中用得精练传神的字词或体现主旨的语句,诗眼是诗词之灵气所在,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孤”字,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寂寞凄凉。 (4)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诗歌鉴赏中,借助词性分析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如抓住《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中的名词及其所写的景物,可知其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诗歌开头描写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抓住《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中的动词,可知其运用的是动静结合及衬托的手法。“鸟避、帆却、鱼惊、桨跳”,衬托出清静、凄凉的氛围和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2.从结构入手理清思路 诗词的结构一般归结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或开门见山,或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既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又为下文蓄势、作铺垫。“转”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 “合”指结句,往往是“诗眼”和“词眼”所在,或直抒胸臆,点明题旨,或以景结情,收束全诗。 抓住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诗句 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诗意。如《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铺展作了铺垫。而后三句,“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为客,“何处寄书得”一句为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予。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 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此意虽曲折,却也顺理成章。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为“合”,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表达含蓄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能引人回味。全词由物及人,由景及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从意象入手感悟意境 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品悟意境。“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 “叶飘”、“天寒”、“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根据前三联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舟旅的一路景色及诗人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起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风声萧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管理资料口碑最好的护肤品,什么牌子的护肤品好,夏天用什么护肤品.pdf
- 口译总作坊总结 3班刘忠堂 --第二天.doc
- 口语交际-接待.ppt
- 口语交际——接待.ppt
- 口语课堂活动形式.ppt
- 古代两河流域文字起源神话传说.pdf
- 口语交际与习作.ppt
-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 古代农业经济.ppt
- 古代文学习题集.doc
- DB22∕T 250-2018 工业正丁醇含量的测定 大口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docx
- DB22∕T 2995-2019 珊瑚状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docx
- DB22∕T 2800-2017 玉米大斑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评价技术规范.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冷藏车辆跨境温控系统绿色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docx
- DB22∕T 2723.1-2017 花生耐低温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第1部分:发芽至苗期.docx
- DB3208_T 197-2023 平桥豆腐烹饪技术规范.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冷藏车辆跨境运输温控系统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冷藏运输车辆调度与物流效率提升策略分析.docx
- DB22∕T 2895-2018 大鳞副泥鳅成鱼池塘养殖技术规程.docx
- DB22∕T 2899-2018 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规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