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
史前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和“礼”的起源
作者:李禹阶【本文摘自】《中国史研究》(京)1995年01期第101-108页 在中国古代,礼是华夏民族及国家的重要文化特征。《大戴礼记·礼三本》:“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说明礼与形而上学的宗教有内在有机联系。从目前考古材料及文献资料看,礼与宗教的关系应追溯到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在这一时期里,原始宗教内就孕育着礼的胚芽,并决定了礼的内涵、构架、基本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礼虽然在不断成熟,但并未脱离它的本质状态。因此,研究中原地区礼与宗教的特定关系,对中国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原地区史前宗教崇拜的基本特征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后期,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黄炎部族的东渐,东夷族的西向扩张,苗蛮部落的北上,使中原成为各氏族、部落血缘融合的漩涡。同时各氏族部落群体你进我退、你出我入,加速了部落向地域团体的转化。在这种以战争为媒介的转化中,部落组织内的公共职能出现了。《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国语·楚语下》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逸周书·尝麦》篇曰:“昔天之初,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先民精神生活的主体史前宗教上,则是原始泛灵禁忌,多神崇拜渐渐改变了它们的内在属性,通过“蒸馏的作用”,发展成“神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整个综合体”的“万能之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0页)表现在宗教崇拜对象的神格上,则是三重神统的出现,即:对超自然的自然山川神的泛灵崇拜;对超血缘的部落联盟内祖先神的权威崇拜;对日益发展的世俗公共职能的神化与敬畏。这三重神统,构成中原地区史前宗教的基本特征。 史前对自然山川神祭祀的内容甚多。它表现在天、地、日、月、山林、川谷、丘陵、星辰、寒暑诸多方面。人们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现象的功能,把它视为与人的祸福相关的禁忌。“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礼记·祭法》)“山川之神,则水旱厉疫之灾,于是乎荣之。”(《左传》昭公元年) 但至少从黄、炎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一种崇拜就出现了。在传统中,黄帝、炎帝作为神化偶像,与泛灵禁忌融合,成为呼风唤雨、降魔伏怪、居住天宫的统一的众神之神。“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黄)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昔者黄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韩非子·十过》)秦简《曰书》简1028“四月上旬丑五月上旬戍……凡是日赤啻恒以开临下民而降其央不可具为……”简857:“毋直赤啻临日……”赤啻即炎帝。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史纪,故为史师而史名。”班固《白虎通·五行》“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太阳即火神,其色尚赤,说明炎帝驱魔效应至秦还有影响。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六千年前的蚌塑龙虎图墓葬,亦证明远在新石器中期,以人为偶像的一神崇拜已从多神崇拜中分化出来,成为中原宗教祭祀的中心。在遗址45号大墓中,葬一壮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其东侧置龙,西侧置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左青龙右白虎”最早实物例证。从墓中精心摆置的龙虎图案和墓室内非正常死亡的殉葬者看,墓主人的身份是很高的。它既是部落酋长,又兼有巫觋的职能。部落族众用当时十分稀少的贝壳摆置墓室图案,可能还有死者死后驾龙虎而在神界保佑活人的意义。从这些考古材料看,黄炎传说不是无源之火,无本之木,而应当是西水坡仰韶文化中所表现的史前中原宗教合乎逻辑的发展。 一神崇拜与泛灵禁忌的多神崇拜并存,导致史前中原地区先民宗教的多重性。从文献考查,黄炎既是驾龙驭虎的众神之神,又是享受禘祭的世俗人王。这种世俗人王的神化结果便是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地区性一神崇拜。在地域性部落联盟的发展中,血缘性氏族组织并未遭到破坏,反而作为这个部落联盟的分支(姓、氏)保存下来。如黄帝族在姬水,就有多个不同姓氏的血缘性氏族加盟进来,组成强大的地区性部落联盟。在中原,随着炎黄集团的合并,原先各部落的图腾逐渐为偶像化的掌握有世俗权力的酋长所替代。这些酋长既是军事首长,又是为天代言的巫师。《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在位时,“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而鬼神山川封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