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抓住特点 细腻描写
――《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法例谈
李 伟
说起描写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作品,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这两篇:一是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一篇就是作家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了。上小学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游子漂泊的沧桑感,所以对那千古名句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滚瓜烂熟可是激不起一丝情感上的涟漪,而《我爱故乡的杨梅》就不同了,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嘴里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书读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直埋怨自己怎么没有生在那杨梅满枝的江南,甚至这种贪恋杨梅的情结一直到现在还挥散不去,尤其做了老师,十几年教书,看着一届届学生也宛如当年的自己那样吞咽着口水的样子,更是无限感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呢?
让我们来抽丝剥茧,一点点揭开其中的奥秘吧!其实非常简单,抓住特点,细腻描写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首先,作者抓住了杨梅树美丽的特点,杨梅树一年四季枝叶常绿,可是作者却慧眼独具,选取了春天绵绵细雨中的杨梅树来写,因为这时的杨梅树最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你看,“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仅用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多么优美多么富有生机的图画:细雨绵绵,春意融融,那翠亮鲜绿如翡翠如绿宝石般的就是一棵棵杨梅树,它们宛如贪婪的婴儿,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母亲的乳汁,又像活泼的孩子,在雨雾中嬉戏着,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
其次,在描写全文的重点部分――杨梅果时,作者抓住了杨梅果生长过程中形色味的变化,更加细腻地进行描写。使人读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比如,写杨梅果形状时小刺的变化。从刚开始“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到“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再到完全成熟后的“舌尖刚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作者描写得是多么细致入微啊!
再如颜色的变化,刚开始“淡红”,渐渐成熟时变为“深红”,熟透时“几乎变成黑的”,而那“黑”又不一样,是“像黑的”“太红了”,这样细腻的描写作者还嫌不够,干脆又对果肉和汁水的颜色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轻轻咬开,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读到这里,怎不让人口舌生津,一品再品。还有味道的变化,作者通过小时候一次吃杨梅的亲身体验,细致地表现了杨梅酸甜味道的细微变化。正是由于作者观察得细致,眼看、手摸、嘴尝等多种观察方法的运用,才把杨梅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栩栩如生地描写下来,字里行间一股浓浓的喜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还有呢,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雨,不禁想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可长的很哪,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拿它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还有这样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快去找来原文,和课文对照着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吧!
将错就错
李 伟
《岸边的柳树》是一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新的文章,早就打算好了怎么上这一课,要让同学们在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在读着,可是不知怎的,听来却觉得有些有气无力,全然没有平时的激情,难道是因为第三节课了,学习的激情已经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释放殆尽,亦或是肚子里咕咕在唱空城计了。正寻思着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忽然一个声音响起来: “老师,我发现了书上有一个错误!”这声音是那么急切地在班里响起来,无异于晴天里的一个霹雳,同学们一下子兴奋了,循声望去,原来是杜耀杰,只见他站起来,激动地话都打着结:“老师,你看,书上的画——画——画错了!”我示意他慢慢说。原来,他发现了课文的第三幅插图和课文描写不符,书上写着:“几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鱼儿们游过这里时,惊奇地发现岸上柳树青青的,河水凉凉的,他们觉得舒服极了。‘是谁种的树呀?’他们互相问着。”“可是第三幅图上画的4条小鱼正仰着头往岸上看,小乌龟正在岸上种柳树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对对。”已经有孩子附和起来,迅速翻了一下课本,哟,不去留心,还真不注意,插图与文章的确有许多商榷之处。比如第一幅图和第一段话,文中这样描写:“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小河上,鱼儿们觉得难受极了。”可是第一幅图中,蓝天、白云、绿树、青草、碧水、游鱼,独独缺少了火红的太阳,满目清凉,哪有一丝热的感觉。心思一下子灵动起来,将错就错,改变教学思路上。 于是,我先把杜耀杰美美地夸了一顿,夸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