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电子发现中的创新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

教学改革电子发现中的创新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改革电子发现中的创新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维普资讯 第 20卷第 7期 大 学 物 理 V01.20 No.7 2OO1年 7月 C0LLEGE PHYSICS July.2001 教学改革电子发现中的创新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守国,章 林,宋洪晓,丁杰敏 (山东大学 物理系,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耍:在原子物理教学中,介绍了有关电子发现时汤姆孙的创新实验.以此为例,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创新实 践。给出了部分学生的创新例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t词:实验;创新;例证 中圈分类号:0 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12(2001)07.0036.02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 在阴极射线管的末端嵌上厚仅2.65 pan的薄铝箔作为 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9年在大连 窗口,用 F表示,如图 1所示,发现从铝窗口会逸出射 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从 线,在空气中穿越约为 1咖 的行程.他们认为这又是 过去的知识教育转为创新教育.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 以太说的有力证据,因为波能穿越实物. 重要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为贯彻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下 F 阴极 我们介绍的是在电子发现历程中的有关实验以及学生 创新设计的例子. 在原子物理教学中,有关电子发现的问题,是起源 于对阴极射线认识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个 阳极 认识过程的讲解,我们列举了一些实验例证,其中有著 名物理学家汤姆孙(J.J.Thomson)的一个创新实验. 图1 勒纳德的铝窗实验 微粒说者也在积极寻找证据.1895年法国物理学 1 创新实验例证分析 家佩兰(J.B.Pertin)将圆桶电极安装在阴极射线管中, 用静电计测圆桶接收到的电荷,如图2所示 ,结果静 历史上人们对阴极射线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对立观 电计测到的是负电.他发表论文表示支持带电微粒说 点【】],即德国学派主张的以太说和英国学派主张的微 的观点.但在他的实验中,由于设备结构的原因,关于 粒说.双方为找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都做了许多 接收到的负电是否一定来 自阴极射线的结论,是不能 实验.电磁波的发现者、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兹(H.R. 令反驳者信服的. Hertz)和他的学生勒纳德(P.Lenard)做了很多实验来 证明以太理论.赫兹做的真空管中电流分布实验,“证 明”阴极射线的走向与真空管中电流的分布无关.他还 阴极 在阴极射线管中加了垂直于阴极射线的电场,却没有 看到阴极射线的偏转.这两个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由 于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低气压状态下气体导电机制的复 计 杂性.遗憾的是赫兹以此作为阴极射线不带电的证据, 支持以太说.1894年,勒纳德发表了更精确的结果.他 图2 慨兰的实验装置 收藕日期:1999—1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