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艾叶的药用古今概况.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艾叶的药用古今概况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英文及拉丁名为Leaf of argyi wormwood和Folium Artemisiae Argyi[1]。关于“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此草可义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义,而名“艾”[2];《博物志》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治百病,故又曰“灸草”。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采葛》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3]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4]。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以医药用途为主的,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5]《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楚辞》有“萧艾于箧笥谓蕙芷而不香”。《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艾赋》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常用的重要治病药物。 但是,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记载是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中载有两个用艾治病的处方:①“秃贵(疒 颓):……取粆垢,艾裹,以久(灸)秃贵(疒 颓)者中颠,令阑(烂)而已”;②“朐养(痒)……治之以柳蕈一搂,艾二,凡二物,……置艾其中,置柳蕈艾上,而燔其艾,蕈。”[6] 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其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7]。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2则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8],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之“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9]多收载民间常用的简验便廉之治病处方,据笔者初步统计,该书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6个,分别治疗胸胁腹痛或吐衄下血;卒心痛;伤寒时气,温病;下部生虫烂肛;掣痛不仁;白癫等。用法有水煎服(煎剂)、烟熏(烟熏剂)和制酒服(酒剂)。 令人奇怪的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的《神农本草经》对当时已普遍使用的艾叶却未收载,而对不太常用的与艾同科属的近缘植物白蒿却有记载,因而有不少人认为[10、11],此处的白蒿即是艾。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此一时期艾叶与白蒿可能是混用的[12、13],若此观点成立,则《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白蒿应当包括艾叶了。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14]其所载的艾叶“止下痢”、“妇人漏血”、“衄血”等应用,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时至今日,仍是艾叶的主要应用方面。 唐?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15] 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全面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16]书中附有“明州艾叶”图。从现有的资料看,《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艾叶植物形态,最早绘有艾叶植物形态图和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叶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明?李言闻、李时珍父子对艾叶研究颇为深入,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称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此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惜已失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17]。此外,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2]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