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汉字和汉语的起源
O店挤纯O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但是关于它们的起源,只见于汉代学者许慎的记载。他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达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将造字的功绩归于黄帝的史官仓颇,古今学者都不以此为是。汉字有6万多个,甲骨文中的字就是350。个,这么多的字仓颇一个人是创造不了的。郭沫若指出,黄帝是蒙古高原阿尔泰人(古称“狄”)的首领①,狄人的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大大落后于东方的夷人(他们驯化了稻、蚕,创造了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也落后于西方的羌人(他们驯化了粟,创造了彩陶文化),因此狄人不可能创造汉字。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因为黄帝领导的狄人曾战胜炎帝领导的羌人和蛋尤领导的夷人的结果,这与汉字的产生是两码事。历代的封建文人将许多发明创造都算在黄帝的身上,是一种神话,没有任何历史依据。正如李白凤所说:“把许多分明无关的古代民族都编到黄帝族的名下的旧说是一种很不实际也不合乎科学的说法,我们在研究古代
史的时候,千万不可轻信前人的误说”②。现在我们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是商墟的甲骨文。内容全部是商族奴隶主向神或祖先的灵魂问事情的吉凶。甲骨文的造字规律令人惊奇,后人所谓“六书”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
一出不少例证。甲骨文所以能被我们所认识,说明汉字是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创造甲骨文的商人是属于什么民族呢?商人是夷族,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故我们可以说,汉字是东方夷人创造的,夷人是汉字的创造者。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与汉字有关的资料说明,甲骨文还不是最古老的文字。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马家窑、龙山、良诸、大议口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一些刻画符号。专家们对这些符号研究以后,确认:位于西北羌人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符号,“跟以象形符号为主要基础的古汉字显然不是一个系统的东西”③,从而否定了羌人参与创造汉字的可能性。而位于夷人地区的大汉口文化出土的象形符号跟甲骨文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大仪口发现的四个象形符号为饿、斤、旦、岳四字,第4个符号为第3个符号的繁体。大汉口位于山东省泰安县,这里正是古代夷人的生活区。按照一般规律,语言的产生比文字要早得多,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夷人到底使用的是一种什么语言呢?由于物质手段的限制,古人的语言无法保存下来,给后人的研究造成了极大困难。但由于民族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这个困难也终被克服。我们将大汉口的象形文字的读音与中国境内边远地区各民族的语言相对照以后,发现它们与壮侗语族,苗瑶语族有对音关系。
址的古写为翻上古章为即“,费孝通先生已考证这个字来源于古壮语即古越语ra:u,意为耙。原为农具,后演变为兵器,再演变为民族名,即“越”④。斤,原意为斧头,汉语上古音为
kion,壮语读kdnl、Konl,布衣语读kanl,傣语
读Kin.,黎语读Ki:nl,读音基本一致。旦,原
意为早晨,汉语上古音tdn,试比较壮语t。护(早
晨),松佬语thou‘(白天),毛难语ta‘(早晨,
白天),苗语t砂(早晨),瑶语t砂(早晨)。通
过对照,可以发现大汉口象形文字的读音与古苗语
和古越语有关。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大汉口附近
留存的古族名和古地名只有用古苗语、古越语才能
获得解释,将是夷人语言的最直接见证。
《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日欧夷、
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
夷。”其中毗夷、于夷、白夷都分布在山东一带。
《后汉书》又说:“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
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禁为暴虐,诸夷内侵,殷
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兰夷作寇。自是或服
或畔三百余年。武丁衰敝,东夷寝甚,遂分迁淮、‘
岱,渐居中山。及武王灭时,肃慎来献石弩楷矢,
管蔡畔周,乃召诱夷狄,周公征之,遂定东夷。”
如此看来,在西周以前,夷人应是东方的土著,它
们有着特殊风俗和高度发展的文化,对来自西方的
征服态度始终持抗拒态度。直到周朝时,一部分夷
人迁走了,一部分融入华夏族中。现在只有这些古
老的族名和地名才使我们获得了远古时代山东地区
夷人的语言的信息。
远古时代,民族的变迁及融合是常有的事,但
原住民的语言却仍然顽强地体现在后来的地名、族
名上。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语言化
石”。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些“语言化石”。
毗,上古音Kiwan,苗语称狗为qw。弓弓,古苗
族以狗(粱瓤)为图腾,原居黄河下游一带⑤。所谓
欧夷,就是指古苗族,即今之苗族、瑶族和舍族。
“集靓”为苗语p。一qwm的音译,由p。(公公,人)
干qw。(狗)构成,意为狗公公,以狗为图腾的
人。山东博兴县东北有蒲姑城。《左传·昭公九
文档评论(0)